论语大讲堂国学与传统文化读书

《论语别裁》85(泰伯)|求学的目的

2019-05-30  本文已影响8人  始终在路上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这时当时孔子的感叹。一般人跟他求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本身学问,而是为了职业。跟着他求学三年,所为的只是“谷”,也就是“傣禄”。孔子这里所说的“谷”,代表功名和利禄。他说来我这里求学的学生,目的都是为了求功名利禄,或者说为谋一份职业,假使求学三年而目的不在谋职,为学问而学问,这样的人实在是太难得了。

        孔子距现在两千多年,可见古今中外,求学的目的,都是为了待遇,都是为了生活,都是为了前程。

        古代最好的出路就是读书,于是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我们几千年的传统。因为,“十年窗下无人问,一时成名天下知。”读书可以做官,做官可以发财,几千年的观念从来都没有改变过。到了现代,读书不一定是为了做官,但是读书是为了谋一个好职业,这种观念也始终没有变。

        现在的家长,从小孩上幼儿园开始,就教育他们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考个好大学。上好大学的目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有个好的工作。很少有父母对小孩说,你一定要好好做学问,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影响力的人。

        因此教育的目的一直都是为了生活,再由生活的观念一变,就是为了赚钱。除此以外,说是自己真正为了学问而学问,为了求真理求学问的,实在很少。也并不是每个时代绝对没有这种人,而是太少,但这种人往往能影响整个时代,东西方都是如此。

        其实每个时代的动乱,其真正的原动力是思想。而改变时代思想的人,往往当时默默无闻,乃至穷死、饿死,可是后来他的思想却影响了整个时代。比如,在西方文化中,影响二十世纪最大的马克思,还不是穷死饿死的。当时他也没想到自己的思想,竟会影响整个世界。再比如孔子,在世的时候也很可怜,死后却影响着千秋万代,没有空间的范围,也没有时间的界限,这就是真正的学问。

      当然一个读书人开始念书时,说是立志为这种学问而学问的,那就太少了。孔子当年已有这个感叹,更何况现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