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的样子,就很好
看了好多的理论,育儿,要《正面管教》;说话做事要有技巧,《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好比那盆景,如何捆,左弯点,如何割,才可以成拱形,都是技巧。活到了,盆景也就乖乖了按照园丁的想法成了形,有方有圆,不差分毫。
但你说盆景好,还是深山里的树枝野花好,这自然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只是,不想讨论好与坏,只想记录这自然存在的有趣。
眼前映来一些妈妈和两岁孩子的日常画面:
场景一:
晚上10点,孩子还在咿咿呀呀,不睡觉。
妈妈假装入睡,眯着眼,说:“我要睡觉了,你不要说话打扰我啊。”
孩子听完后,思考了两秒,然后乖乖的躺在那里,循环重复着:“妈妈要睡觉了,板栗不要说话。”
妈妈躺在旁边,大概数了数,循环播放了五十遍有余。嗯,小儿就是这样理解不要说话的。
场景二:
儿子口渴了,踮着脚,拿起桌上妈妈的保温杯,喝了起来。
妈妈走了过来,问:“喝到没?”
儿子砸砸嘴:“没有。”
“那你手举高点。” 妈妈提醒着儿子。
于是,砰的一生响,儿子一听手举高点,赶紧把两只小手举得高高的,伸直举过了头顶。保温杯随之被双手遗弃,滚到了地上。那小眼神,还直勾勾的看着妈妈,仿佛在求表扬:我举得很高吧。
囧,其实,妈妈只是想提醒儿子把手举高点,杯子举直点好喝到水。心疼一秒那掉了一层漆的杯。
场景三:
说到吃药,一般小孩是抵死不从的。而这个小儿,偏偏很喜欢喝药。
桌上摆了一盒大人的感冒药,被小儿发现了。于是,他嚷着跳着要喝药。说道理不行,只差撒泼打滚了,仿佛那药是山珍是海味啊。
无奈之下,妈妈拿着药瓶的盖子,接了几毫升白开水。
小儿接过药来,一口喝下去,点点头:“喝了药,病就好了。”
一旁的妈妈,哭笑不得。
场景四:
电梯里,妈妈,小儿,还有一个漂亮阿姨。
电梯往下,突然,“噗”的一生,还有臭味。
小儿反应迅速,赶紧认真地告诉妈妈:“板栗没有放屁,妈妈放屁吗?”
妈妈瞟了瞟旁边的漂亮阿姨,正尴尬的看着前方。
这小鬼,妈妈也说没有,那还有谁。
很多的画面里,有汗珠,有哭泣,有露齿的笑,有胖乎乎的小手,有鬼鬼的小样,还有透彻的眼神。
抛开那些规矩秩序,就如同漫山的青松小花,直的弯的黄的红的,有虫眼有清香。便是如此,我们才愿意走到山间田野去看风光,而不是在大棚里看盆景。
就是在这些没有约束的地儿,我们看到孩子纯真无邪的哭与笑。此刻,便由他们闹吧,长吧,折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