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纳姆效应:为什么你也能说准一个人性格?
有些人去算命会觉得,算命者的话很准,能准确描述自己性格、解释自己过往表现并预测自己未来行为。
其实,你也能做到。
我们来做一个实验,你看看如下这段性格描述,说的像不像你。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
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充分发挥你的长处。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
许多时候,你深刻质疑自己是否做了正确决定。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
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而自豪,你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
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
如果你觉得这段描述,和你性格挺像,你可能已经陷入巴纳姆效应。
意思是,每个人都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前面这段描述,其实只是从一些星座与人格关系描述中随意摘取,简单拼凑而成,并非针对你这个人的精准观察和个性刻画。
并非只有你才会陷入巴纳姆效应,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1948年用上面这段描述做实验,发现很多人都会中招。
当时他让学生进行一项性格测验,测验后让被试学生对测验结果与本身特质契合度进行评分,0分最低,5分最高。
福勒做的手脚是,让所有学生拿到的都是相同的、和前述一样的描述。
有趣的是,实验结果显示,平均评分是4.26。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都觉得这段人格描述与自己高度契合。
显然,事实并非如此。但多数学生都相信这个笼统描述,描述的就是自己的性格。
基于这些系列实验,这种现象就被心理学家保罗·米尔命名为巴纳姆效应。
如是命名是因为,杂技师巴纳姆在评价自己表演时曾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每个人都喜欢成分,他能使“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类似的,福勒做实验时,也是拼凑一些人格描述成分,总能对上实验对象胃口。
为什么会产生巴纳姆效应?如果细加考察,至少存在以下3点原因。
①自利偏差
所谓自利偏差是指,高估自身作用,低估自身责任的认知偏差。
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让他们自己看起来更正面和更积极事情,因为这能带来良好自我知觉,包括自尊、自信等。
如此一来,就容易认同“自己还有很多未能发挥潜力”、“自己是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之类笼统正面描述。
②心理暗示
所谓心理暗示是指,人受到外界或者自身愿望、信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例如,某同学一直以为自己是O型血。看到不少血型性格理论说,O型对事冷静,讲求客观。结果他就是一副冷酷模样。
后来一次检查,他发现自己竟然是B型血。于是他又去查询B型血人表现:B型倾向开放、口才佳、善解人意......从那一刻起,他竟变成不一样的人。
③确认偏误
所谓确认偏误是指,倾向于这样诠释新信息,让它们与我们现有理论、世界观和信念相兼容。
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就算是毫不相干事情,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设想。
例如,减肥时测体重,如果体重比前一天少,就会认为是减肥餐单功效。反之,就认为是正常体重波动。
诸如此类,各种原因综合起来,就会让一些人更容易接受一些笼统、正面多于负面描述,找各种所谓支持证据让自己相信,并受各种心理暗示所影响。最后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陷入巴纳姆效应。
2000年前古希腊人把“认识你自己”作为铭文,刻在阿波罗神庙门柱上。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性复杂,会动态变化,我们甚至要用一辈子时间思考、实践,才能较为全面准确认知自我。
如此复杂问题,几句笼统泛泛描述,就能让一些人轻信,那描述的就是自己,这在一定程度上富有讽刺意味。
不仅如此,如果陷入巴纳姆效应,当事人还容易掉入陷阱,导致损失。
例如,占星术者、算命先生等,往往会利用巴纳姆效应,为自己谋取利益。
当一个人情绪低落时,更容易见风就是雨。占星术者、算命先生,就会利用那些笼统泛泛人格描述,来揣摩求助者内心感受,再说一些有很大阐述和解释空间的既往判断和未来预言。
如此一来,求助者会觉得说得很准,把占星术者、算命先生当成先知先觉者,导致迷信,产生损失。
正因为巴纳姆效应容易被占星术者、算命先生等利用,它也被称为“星相效应”。
那么,问题来了:你会怎样应对巴纳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