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孩子的属性(觉之外传)

2021-03-14  本文已影响0人  爽爽天

什么叫孩子的属性?就是孩子或者说每个人都有他自己天生的特性,这些特性有他自己特有的部分也有和其他人的共性部分,我们找到共性部分,进行分类、识别,可以从中帮助了解自己和理解别人,找到制约模式和解决路径。

为什么要特别提到识别孩子的属性,因为孩子自己表达有限,而我们成人的视角又常常落不到孩子同一个位置,缺乏理解角度,造成很多误解和矛盾。

心理学以及其他各家各派有许多对于人的属性的分类,大学期间选修的职业生涯规划最喜欢的就是每周去上课老师都让我们做测试,了解自己。在尚未学习“觉察”前很希望有个量尺和坐标来指引生命方向。今天介绍的这个分类方式不具学术性,但极具指导性,是地图的解读,也很大程度上帮助我看懂和理解孩子,也更加完整地看明白了自己。

四大派:空性派、感知派、造物派、身伤空派。

空性派也可以简化为懒得动、不要动、动不了、丧派,对于当下的社会人群值得大书特书,但这个派别又是离智慧最近的一派;

感知派追求美好,一切美好,感觉感受为先,感觉不好了就人也不好了,事也不好了,整个世界都不好了,都不想要了,其实他们又是最能感知、识别规律和信息的一派,火眼晶晶,学霸丛生;

造物派,停不下来派,务实,关注事情,热爱干事,容易出成绩,不怕难就怕闲,高歌猛进容易跑过头或者跑偏。

身伤空派,兼具以上。不想干又不能不干,不爱学又不能不学,喜欢找感觉也可以用理智放下感觉,有造物派的时候就让造物派干,没有造物派的时候身伤空就一马当先,喜欢好感觉但又不极致,艰难又奋力行走世间,最怕别人说他错了。

以上是简单描述,下面重点借此描述孩子。

空性派以及身伤空偏空的孩子——此刻忍不住长吁一口气——从表象上看他们是丧的一群人,无力、不求进取但是放到大的社会背景下,他们其实是社会进步的呈现。

以往的社会驱动是国家导向、家庭及个人恐惧驱动,为生存或出人头地而前进,但这样的驱动力在这个群体失效了。他们对物质要求简单,一年到头只穿一双鞋也没有意见,不用住华丽的房子,不用穿高档的衣服,不喜欢争抢,避免跟别人起冲突,发呆放空是常态,别无他求只求不累。能躺着绝不坐着,能坐着绝不站着,能站能坐尽量靠,能有多省力就要多省力。富贵荣华皆浮云,不对别人有太多要求也别对他有太多指望,不是说没希望,而是以往的那套价值评价体系和驱动方式都使不上力。如果家里有孩子是这样的特性,家长会发现使出浑身解数最终也无可奈何或者不得不跟他一起慢下来。如果家长是奋斗拼搏严于律己型的,矛盾则尤为突出。家长软硬兼施地逼,恨铁不成钢,吐血气绝,甚至又深深地怀疑自己,孩子则是深深地不被理解,对外界失望甚至绝望,坚决不迎合,坚决地撤退。而且,空性娃特别需要空间,时间上的空间,他要长长的观察,而后才动。家长唯有等,因为逼也没用。

在我们整个社会评价体系还没提升,还是以过去的成功、有用、有价值、优秀的标准来衡量人时,这个群体是不受待见的,被鄙视的,评价的词常常有无力、没追求、懒惰、不勤奋等等,仿佛撤退无用的词都跟他们沾边。现下,有个词“丧”,就是对这个群体的总体描述。可是,社会明明是在进步,为什么出现了这么多“丧”的孩子,真的是物质在进步精神在倒退吗?不,他们的出现是来提醒社会的,整个社会主流一直高速追求物质,遗忘了寻求意义。

呈现“空”性的孩子,他们其实要意义。

但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是寻求意义的,在找到意义前,只觉得什么都没意思。没人告诉他们生命是有意义的,是可以追寻意义的,身边的人只一味要快、要结果、要好结果。当这批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寻求意义,有多少人做好了准备可以告诉他们,什么是意义?当这个社会,当家庭里都没有人相信“意义”,为生命意义而活,他们又去哪里找答案。

家有空性娃,恭喜你,你的人生即将或者已经展开一段修炼。玩笑非也,如果你愿意,他会开启你的智慧重新看待人生。面对空性的孩子,家长们是相对可以省钱的,各种班可休矣,他们会愿意在两个事上用力和花钱,热爱或是打发无聊。家有空性娃,最有效的是帮他寻找到热爱的事,热爱的影响对于空性娃比其他几个派别的娃都来得更为明显。

我家就有这样一个小空空,讲个片段,在他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给他报了个足球班,目的是强身健体,增加社会交往——这是主流价值观标准之一。基于前面对空空的描述,可以想象会出现什么情况。年纪小,家长和教练都没有严格要求,而且似乎教练感受到了他的“不动性”,打练习比赛的时候给他安排的位置是守门员,于是球场上出现了这样一幅场景——守门员坐在地上看比赛,等到球快要过来了才站起来。不当守门员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观察,我问得最多的话就是“你今天碰到球了吗?”碰到就算赢。他喜欢研发好玩的东西不务正业因为受不了无聊。他最不喜欢写语文,因为字太多太费力又太没意思。他出门喜欢带个靠垫因为随时靠着舒服。

但是他会跟我说,他不想浑浑噩噩过一辈子。

你会相信一个不喜欢做作业,不喜欢运动,不积极奋进,做事怕用力的孩子是要来找生命意义的吗?

你曾经用过的力你愿意收回来吗?

你愿意停下你的脚步,舍弃世俗的标准,跟他一起去寻找“意义”吗?

如果你不甘心,那你愿意留出一些心理空间用这些角度去观察验证吗?

你可曾想过等待花开的日子即是浇灌自己生命的时光。

请你试着感受,所有的相遇都不是偶然,或许只是你忘了和他(她)的约定。

(未完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