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老城区半日游
每进一回城,就发现自己依然是那个“乡下人”。
沈从文的“乡下人”自嘲是有底气的,他的美文在他不得不自我否定封笔转行之后,在社会动荡的那几十年,反而在异国引发重大回响,有多人靠写研究他及他的作品荣得博士学位,夏志清在六十年代初便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我是六十年后在电子版上艰难阅读完的,书中把沈从文作品推崇至极,事实也确如夏志清所写,沈从文作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愈加长盛不衰。
我这个“乡下人”却是名幅其实的。久居远郊,这次“上街里”(老青岛人去中山路及周边称为上街里),因为中山路某书店搞了个活动,有个讲座,我们三人一起去听了听,想在周边再逛一逛,因为读高三的儿子要回家,时间紧张,改约次日专程游逛。
再去老城区,因为环湾路堵得厉害,我们走的青银高速,转到新开通(可能通车好久了,不常来也不知所谓)的辽阳路快速路上,一路急驰,中间竟然还钻进一个隧道中行驶,感觉真是好极了。再转到第一条东西快速路,很快便到了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腹地的朋友家。
在朋友家吃喝聊天,午后我们出去“CITYWALK",老城区也不大,走走就行了。气候也应深秋了,马上到11月了,天气却还热得很,穿两件衣服走一会儿都汗流浃背的。有点反常。
分花拂柳,穿街过巷,我们一路走到市北区,也是在搞历史文化街区,到处都是工地,有一大片小洋楼闪烁其中,已经修复得差不多了,建筑内外饰、花草树木、庭前廊后地很像样子。之前先生有过航拍,这次我们推开一扇关闭不严的大门,得以进到100年前的高档别墅区里面。是一栋栋的小洋楼,共有19座,民国时期建造的,一座座独栋,外形各异,大都庄重高大,望之凛然。虽比不上八大关“洋人们”的住处那般华贵清幽,却也不是我等蝼蚁小民高攀得上的。民国的青岛,也是达官贵人云集之地,住在这儿的19户人家,怕也不是普通人家。
《卧虎藏龙》(《玉娇龙》)的原著作者王度庐就曾在这一片区居住过,在百度地图上搜索,因为修复,门牌号已经摘下来了,看位置应是宁波路临街的两栋之一。
![](https://img.haomeiwen.com/i4766967/af34b1b46335d352.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4766967/c00d6dbf9a80f7c8.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766967/877b355fb1e90249.jpg)
经过又一座修复好的宏大的里院,院子宽阔敞亮,院中植一棵高树约六七米高,结了一种香果,在树顶上还残存两三个。这时一个院内干活的工人健步上了树,三下五除二已经攀至树梢处,摘了一个放内袋里,又摘了一个说送给我们。大大的香瓜,一角已经被鸟儿啄了一小块。才看到树底下挂了一块牌子上写“木瓜”。
原来这就是3000年前《诗经》里说的木瓜呀,“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木瓜》一诗,也是我接触吟诵学的第一首古诗吟诵,犹记得孩子在小学一年级时,当时青岛市小学老师林打打到孩子学校所在的班级推广吟诵,我们家长也应邀旁听,由此在我心里种下了美好的印象。孩子也受益匪浅,一直保持着古诗文吟诵的爱好。没想到林打打老师积劳成疾,身患绝症,年纪轻轻就离世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4766967/f417f08e9dd55771.jpg)
出得宁波路,距离200米,还有一处日占时期建造的日本小学,现已成为某度假酒店。从学校门外的石头棱柱,到学校里面的如地面、外墙、建筑墙基、布局等还保留原样的设施来看,精益求精,一个小学的建筑质量都值得我们好好反思一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4766967/88a898baf0fe2741.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766967/18964a9e0e967475.jpg)
光CITYWALK也不行,太累了,搭了个网约车,我们奔小青岛而去。朋友说来青岛十几年了,家离小青岛咫尺之遥,居然都没去过。走到海边,天晴气朗,蓝天绿树,白云红礁映着蓝海,的确美。在往下走的一个拐角处,据说是宋庆龄曾经在此住过,更是莫名形成一个网红打卡地。毕竟这么美的地方,任何一个小景致,都足以惊艳世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4766967/c7306b73d51b8240.jpg)
到了小青岛,正好紧临海军博物馆的其中一个南门,都是免费的。我记得小青岛以前是收费,6.5元,我们先参观了海军馆的室外部分,登上了其中一个大军舰,人流者众,我是第一次登上军舰,新奇的很。还有两艘潜艇,可惜没提前预约,不能参观,比较遗憾。
到的小青岛,以前母亲来小住时,年迈腿脚不好的母亲都能推车“环岛行”,可见小岛是很袖珍的了。听说落日很美,我们特地赶在日落前,正值十五,海潮大涨,大风大浪,天气也陡然转冷,海风很凉。转到岛后面背风处,人潮汹涌中,原来都是很有诗意的一群人啊。约几分钟,红日慢慢西沉,虽无落霞满天,配上大海的波澜,却也景色壮美,终于掉到海里了。
不能枉我记诵了这十几篇的《古诗十九首》,模仿作古诗一首:
《游小青岛》
琴岛有落日,三人结伴到。 荡涤放情志,观海又听涛。
时逢十五日,前海风浪高。 先登驱逐舰,海军馆来瞧。
上得小青岛,海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