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教万教教人作假,千学万学学做假人
一叠叠雪白的报告飞传着,教室里呼呼的风扇带不走学生们的躁意和困意。
“大家听一下,趴着的同学起来了!现在投影一份材料,大家这节课要完成,注意……”
是社会实践报告啊,可不薄的一本呢,大家懒懒地拿笔,一页页抓紧时间抄过去。
“呵,原来我们有‘社会实践’啊,我怎么没印象勒?”
“看这个报告本上我们的学校生活很‘丰富’啊!平常连个社团节都不让下去的。”
“哇靠,剥夺我们好不容易等到的一节体育课就是为了弄这破玩意儿?”
……大家互相开着讽刺的玩笑,飞笔而书。老师脸上的笑容也略为僵硬。
“好气啊!明明都没有。”我说。
“你管呢,反正都是假的。”同桌摇摇头,“只是很恶心而已啦。”
……
想到从小到大,我们从学校手里接受了多少造价的东西:
必须填A的教师测评和学校测评(大家都懂的)、现在发下来而待会儿就要上交的回执、毕业前老师要大家一次性写完的假材料……
什么时候,学校让造假变得平常?又什么时候,学生接受造假也变得平常了?
学生写抄假材料抄得心知肚明,老师交造假材料交得心知肚明,领导收上来的造假材料原自他的造假命令,材料的最后接收者也心里明得很,只是大家都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造假个材料吗?反正都是假的。
然而这无形中已经形成了一个长期运作的造假链条。
学校和国家教育一心想往先进的方向发展,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等活动,但实际上却做不到,那可是上级又要求怎么办?造假啊,所以扒开口号和旗帜:下面只是一具空壳。
卢梭曾有一句话: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
作假无异于撒谎,甚至比撒谎更为罪恶,然而现在已经是学校领导着大家作假了。
如果一个人从小接受的教育让他对造假习以为常,那么长大后会发生什么呢:
2015年8月,施普林格撤回旗下10个学术期刊已发表的64篇中国作者的论文。被撤论文中出现了不同作者、不同评审人使用相同电子邮箱的情况,论文投稿和回复评审意见是有人在批量操作,并由此确认确实存在论文发表的“第三方”在帮助论文作者弄虚作假。
这是轰动学术界的“2015年撤稿事件”,毫无疑问,中国学术界在国际上丢脸丢大发了。
这也是一次参与者都心知肚明的“造假工程”,你问为什么?为什么这些学识渊博的学者甚至教授会做出这么不齿的事情来?
学校教的啊,从小到大,我们都觉得造假没什么,学校一直教我们这么做,学校自己都不觉得丢人。
但是当我们造假丢了脸的时候,人们会骂说:“白读了那么多书,学校怎么教你的?!”
哈哈,学校就这么教我的。
除此之外:长大后我们发现,学校做的事也不一定是对的,可是人们却很有默契地对学校犯的错“不敢说”,就像学生对老师的测评上不敢填个A之外的评价。何故?
学校错了,但是我不愿意(不敢)说。
![](https://img.haomeiwen.com/i2478270/832cb2723c360b91.jpg)
学校建设在人们心理上的权威是极大的,因为学校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但是如今似乎学校的对学生的权利膨胀到了一个度,使人们开始注意起来:
学生集体“自愿”捐款帮学校还债事件:
“针对媒体报道“英山一中要求高三学生每人捐款1000元替学校还债一事”,英山县委日前要求县纪委迅速进行调查,责令英山一中马上整改,收取的捐款资金于5月7日当天全部退还……一些班主任划出1000元底线,甚至放话“少于1000元,将不接收捐款”。
若非媒体爆料出来,这些在学校权威下的家长和学生将默默忍受着这一切。每人收一千元的“资源捐款”,许多人感叹:学校的胆子真大啊!
又是谁借给学校的胆子?大家认同的是:学校做的一切出发点都是教育,而类似举报、曝光这种事很少有当事人主动出来做,因为万一被知道了“事儿就大了”,万一孩子被学校开除处理怎么办?学校关系大,万一自己不仅没办法伸张还吃亏了怎么办?有很多万一,让学生家长们选择退让。
再说一件学校集体砸手机事件,想必是很多人都知道的:
“据报道,近日,河南某中学举行手机销毁大会,现场有几十部从学生没收来的手机,或被扔进水桶或被用锤子猛砸。学校工作人员说,他们也是没办法,带手机到学校不交给老师,一旦被发现就要销毁:‘家长都很配合,一切都是为学生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2478270/b948e14a3dc8670d.gif)
![](https://img.haomeiwen.com/i2478270/da2dcf29d51fb500.jpg)
手机问题一直是老师家长头疼的,但是学校以一种极端的形式来处理问题,反而成为教育手段的缺失,处处彰显了学校的没素质。
《物权法》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也就是说,学校这么做是违法的,它可以进行没收(也就是暂时保管)却不能损害学生个人财产,可是人们在学校统治下并不觉得学校错了,正如我们习惯了老师要求搜书包一样。
如此观之,学校真真做了许多自己打自己高尚面孔的事,尽管许多教育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并不代表它的行为是正确的。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理念如此高尚,也是很多学生时代过来的人都熟悉的一句话。
但是希望以后不要变成一记响亮的巴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