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姨夫施建忠
朝朝暮暮 暮暮朝朝 黯然神伤 前途茫茫 极目空相望 ……
姨夫施建忠今年79岁,他生来就是地主,因为他的父母亲是地主。
他的爷爷是海门教育史上的一个有功人物,创办了施家花园,花园里建造了单轨制六年级的完小,名为:施家小学。施家小学培养了许多人才,使一方民众中很多人脱盲,这所学校,直到现在依然开办着。
全国解放,姨夫9岁正是学龄童,他上了施家小学,小学毕业回生产队种田。比他大10岁的哥哥施建义,完成了大学学业,但因为地主,分配当教师,后来文革来了,他哥哥教师也被割职了。
文革到来之时,姨夫正26岁,他还没有成亲,因为成分地主,无人愿意嫁给他。他1.75米身高,浓眉大眼,修长英俊。平时寡言少语,但两只眼睛会说话,也会识人,生产队农活样样精通,做人做事老实厚道。大家都暗暗为他的命运不幸而伤心遗憾。
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姨夫的妈妈天天抱着柴人人游街示众,举着我是地主XXX,还关在牛鬼蛇神的牛棚里(破房子),红卫兵小将要骂就骂,要打就打。后来被放回家了,正是炎热的夏天,人们忙于三熟制水稻插秧,姨夫妈妈白天插秧,晚上还要接受批斗。姨夫后来说:“一天中午,妈妈从田里回来,她去宅沟洗脸,就投沟自尽了。”当姨夫去找妈妈吃饭,他的妈妈已经断气了。之前他的妈妈跟他谈过一次话,叫他把小他8年的弟弟带好。“回想起来,这是妈妈的遗嘱呵”,姨夫这样说。
姨夫的父亲解放时死了,现在妈妈也走了,姨夫就和弟弟施建国两人生活,全部生活来源是靠生产队劳动所获,生活很穷困。但他没有放弃,用自己的勤奋建设着自己的家园,砌了四间砖墙草顶的房子,以备兄弟俩以后成家用。他自学木匠,拜师是无门的,自己为自己家打了几件家具,学会了木工。这个家有了家具,也添了几分生气。他支持弟弟学修理和组装半导体收音机,成功后,两个人天天收听新闻或文艺节目。乡村里的人都很羡慕他们。
他们生产队的队长是个田精明,把生产队生产搞得很好,领导上对老队长很看得起,老队长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徐品兰,聪明漂亮,初中毕业回家种田。当生产队需要会计时,大队领导就点名叫徐品兰当会计。小徐干会计只有19岁,可也做得帐目清楚,像模像样。这父女俩一个队长、一个会计,生产队的工作干得有声有色,粮棉生产年年丰收,抓革命促生产,样样做得很好!是大队里的榜样,是一个红色家庭。
他们是沿江三民大队第三生产队,是与江苏省江心沙农垦农场一壑之隔,潮来江水隔两岸,潮落沙土接两端。到了夏天,生产队里的青壮年,常常淌过潮落时的浅水沟壑,去江心沙农场挑草整枝打另工。有一天,徐品兰和生产队里的年轻人一起去江心沙打工,下午回家时,大家趟着浅水越沟回家,可正遇涨潮,水深齐胸,大家拼命往前游去,徐品兰水性不熟,落在后面,突然不幸陷入深潭。细心的姨夫,奋不顾身游去救她,抓住她的手,将她托浮起,把她拉向了浅滩。徐品兰非常感激,她说:如果没有他救我,我那天一定淹死了。
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冯小青《怨》。
从此,我姨暗恋了他,无论谁为她做介绍,她都推辞了。她偷偷地和姨夫恋爱了。她就是我的表姨徐品兰,她的父亲是我的舅爷爷。
姨和姨夫恋爱的消息被我舅爷爷知道了,他暴跳如雷,坚决不答应这门亲事,他说:“我们是贫下中农,清清白白,不可能和地主家攀亲的”。我姨不听他,他就要打她,吓得姨不敢回家。姨躲到我们家来。我的外婆是姨的姑娘,我妈是姨的表姐,她们俩是姨的坚强的保护伞。
等舅爷爷脾气稍微好一点,我妈妈、外婆和他谈心,做他工作。我妈妈说:“只要人好就好,其它不重要的。再说,现在新时代了,婚姻自由了。”“不能强迫嫁与不嫁。”“地主儿子怎么啦!地主的后代就是比别人家的孩子聪明。”“只要对品兰好,品兰幸福就好了。”……
在我妈妈的多次启发下,舅爷爷终于勉强同意了。
文革终于结束了,姨夫脸上终于有了一丝微笑。他的哥哥复职了,他的弟弟找到对象了。他和我姨,在漫长的默默无闻的生活中,将全部精力放在教育孩子们的成长上。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他们的一对儿女分别考上了大学。孩子们上大学去后,姨夫带着姨妈也去上海里弄里打工了。这一去就是20年,直至60多岁才回家。由于姨夫为人忠厚,聪明能干,工厂领导叫他任仓库保管员,直做到眼睛老花。姨夫和姨经过大上海文化的熏陶,象变了一个人,姨妈会唱越剧,越剧《碧玉簪》里婆婆的唱段唱得非常好听。姨夫象一个有学问的老者。
自从我姨和姨夫恋爱开始,姨夫就有了温暖和希望,他们结婚以后,从来没有吵过架,姨就象公主一样被姨夫宠着,虽然物质条件不算好,但我姨生活得很幸福。几十年来,姨夫一直讲一句话:“是品兰救了我们家,没有品兰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姨嫁姨夫后,不仅仅生儿育女,而且帮施建国弟弟成了家,娶了老婆。
姨夫是个知恩报恩的人,尽管舅爷爷当时反对他们的婚姻,可后来成了女婿以后,他对我的舅爷爷舅奶奶非常好!非常亲!如同亲生儿子。
姨夫为了报答我妈妈的知遇之恩,在1980年亲手帮我打了一套嫁装,捷克式的,非常洋气,适合楼宇房屋里使用。当时我还在农村种田,可他坚信我以后一定能进城工作,他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他一边看图纸一边打造,打造好了上油漆,也是他自己干的,真服了他。三门大被橱、五斗柜、书橱、装饰柜、床头柜、沙发、茶几、小矮凳,一应俱全。一统地栗红颜色,苹果绿印条的玻璃推拉门,新型时尚,轰动了四邻八舍前来观看,我也喜欢极了,这些家具一直伴到我现在,我仍然舍不得送了。
姨夫姨妈的女儿是个中学英语老师,儿子是淮安市某税务分局局长。儿媳、女婿也都是公务员。儿子儿媳特孝顺,姨夫姨妈在儿子家20年,儿媳没有一句使公公婆婆生气的话语,而且还帮他们设计晚年生活,鼓励他们上老年大学。姨夫说:“没有想到,晚年圆了我上学读书的梦。”姨妈还参加业余越剧艺术团,舞台上的她,光鲜亮丽,根本不象70多岁的人。倒真象剧中的人物。逆生长了,很有朝气。

姨夫说:“他这辈子最希望自己永远享受平等的公民权。”是呵!拥有人权的平等,是每个公民最重要的权利!只有这样,人才有幸福!姨夫一生坎坷,可晚年是幸福的。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