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艺术之家

《艺术创造学》

2019-09-27  本文已影响0人  随便一名字

第一次知道有这本书,就特别的想要去认真的看一看,很奇怪艺术和创造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在以往我的认知中,艺术是浑然天成、自然而然地,但是从这本书的书名来猜测的话,应该是和创造脱不开关系,怀着好奇与跟他争论一下的小心思,就决定去找一下这本书,经历了一番波折,终于是找到并看完了这本书。

书的作者是余秋雨,对于他本人,我不知道也不做评论。全书看完,还是很震撼的,并且是开篇寥寥几百字就震撼到了我,可能一直说的艺术源自生活,但究竟这怎么跟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我不大懂,因此,当有了这样的一本书出现,讲述这些问题的时候,会觉得有点相见恨晚吧。全书提到的观点很多,我就拿出有所感受的几个章节或者几个小点来记录一下自己的一些小的想法。

作者用了大量的实例来说明一些手法,观念,比如红楼梦,百年孤独等,不仅说明了一些自己的观点,而且对于我自己来说,对这些名著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层次,这一点在作者对老人与海的解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也体会到了为什么那个老头能这么有名。作者在开篇先讲了艺术作品的隐秘结构,第一个是无结论的两难结构,就是说一个伟大的作品,不一定要有清晰的主题,也不一定要给出明确的结论,它是可以把所有的可能性交给观众,而所谓两难结构,在我看来,就是引入一些对抗,引起读者的思考,让作者给出现象和问题,让每一个读者按照自己的解读给这个作品一个结局,这样,不同的人看的视角不同,必然得出的结论也不同,那么这个作品就是活的,多元的。第二个是半透明的双层结构,所谓双层结构,就是给一个有些许深刻的内层结构,然后外层结构是一些色彩氛围与故事的渲染,最后这些深刻的内层结构要来呼应外层结构,这样才能回归到感性中,也就是哲学中所说的“初次见山是山,再次见山已不是山,而最后见山还是山”。

而对于艺术创造,作者在艺术本性的基础上提出“艺术,是一种把人类生态变成直觉审美形式的创造”。这一点很直接的点出了艺术的说服力这一观念,在这一点上,有一个很贴切的例子,桃花源记,桃花源不仅是人们的向往,人们心中的乌托邦,更是人们对于桃花源的想象结合了自己直觉的生态审美,于是,桃花源才成为了心之所向。

而在艺术的眼光方面,作者提出了只属于艺术的眼光的这一个观点,也就是这个眼光只是基于艺术的,不参杂其他例如道德等的因素。例如作者提到的红楼梦中的关于宝、黛的爱情悲剧,与其他的爱情悲剧不同的是,宝黛的悲剧,不会有太多的遭遇上的多种可能,一切只能是那么走向,偶然而又必然。

作者还提到了关于人生中一个很奇怪的点,我也是不能再同意了,于是在这里不多展开,就权当记录了——“人啊,在能够爱、有权利爱的时候,总是太年轻、太草率,他们的阅历太浅,他们选择的范围太小,他们遇到异性的时机太少。因此,初恋初婚往往是不幸的,尽管人们的自尊心和适应力很快就掩盖了这种不幸。当然,他们终于会跨入能够清醒选择的年岁,可惜在这个年纪他们大多已失去了选择的权利。他们的肩上已负荷着道德的重担,他们的身后已有家庭的拖累,他们只能面对着“最佳选择”,喟然一叹,匆匆离去。”

作者还提出直觉造型这一概念,因为本身艺术形式就是一种直觉形式,因此作者提出“深层的内容很快被人淡忘,而它的呈现形式却长刻人们心头”而这呈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造型。例如作者列举出的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其中煽情的词语并不是很多,甚至现在回想起来连其中的情感描写都记不清了,但是只要提起那个蹒跚,肥胖,吃力地背影,往往令人联想,随之动容,这就是直觉造型的重要性,把情感寄托于这么一个造型中,更加深刻了,再比如红楼梦中通过这几个家族的风雨飘摇来影射那个时代,现在的读者,只要稍作放大,就从红楼中读到了当时那个年代的震荡。

艺术本就是一个很模糊的东西,正如作者所说“艺术在本性上就具有模糊性”,在我想来,正是因为这种模糊,才给了艺术无限的可能,可以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给予无限的视角,最终也就将这个艺术模糊化,这正好是一个轮回,从模糊起源,最终又回到模糊。对于艺术家们,那就必须要大胆,必须要尖锐,就像书中所说,“我将创造一个星体,预备着地球的坠毁”,得要这种气概,这就是创造。

就像书中所说的艺术形成的主旋律——探索,开发,发现,创造。令我想到,就是从已有的事物中发现未来,创造未来,甚至直接创造未来,这是艺术的创造。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有包容性。如果我是一个艺术创造者,那我必然尖锐,我必然会给出我的独特的角度,我必不会遵从教条。如果我是一个观者,我必然希望可以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哪怕是极少数,甚至一些偏执,我不想看到的都是为了照顾普遍大众而出现的东西,我也希望会有一些东西,反映了少数派,点缀我们本来就很平凡的人生。

《艺术创造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