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钉在了耻辱柱上的功臣
他是文华殿大学士;
他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
他是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
他是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他更是慈禧太后眼中“再造玄黄之人”;
他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
他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他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而这个人,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钉在了耻辱柱上的功臣李中堂被称为“东方的俾斯麦”,我认为,尽管他不是俾斯麦,却胜过了俾斯麦!
四十岁前,李鸿章默默无闻,前途茫茫;
四十岁后,李鸿章得遇曾国藩,从此平步青云。
作为中堂大人,身居高位,大权在握,能文能武,有钱有势,显赫一时。
该怎么去形容李鸿章的一生?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万年洋务。
李鸿章:钉在了耻辱柱上的功臣可是呢,历史总是喜欢和人开玩笑,也许他自己也没料想到,后半生会如此波澜壮阔而又悲惨凄清。
尽管他铸就了一个伟大的洋务时代,在世人的眼里,他依旧是一个丧权辱国的罪人,更是一个卖国求荣的权臣。
李鸿章:钉在了耻辱柱上的功臣甲午一战,与其说是大清对战日本,不如说是北洋一师对一国,李鸿章一人对一国!
甲午战败,李鸿章被日本人钦点赴日谈判。谈判桌上,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争得面红耳赤,俨然成了一个菜市场讨价还价的老太婆。
如果丧权辱国的条约上落款的那个人不是他,也许他就不会给世人留下那么多谩骂的话柄。尽管他自己深知,从签字开始的那天起,他就会背负一世骂名。纵使如此,他依然义无反顾。因为他知道,如果不是李鸿章,历史还会毫不留情地选择另外的一个“铲屎官”来给穷途末路的大清王朝擦屁股。
这是他的不幸,也是恰逢其时的每一个中国人的不幸。而这一签,就是三十多个,几乎逢战必签。
每一次签约就得给一大笔的赔款,而每一笔赔款后面夹藏着的是老百姓咬牙切齿的臭骂,还要面对那些在朝廷里只会咬文嚼字迂腐无能的马屁精们的冷嘲热讽,这些人才是国家衰败的蠹虫,只会逞一时口舌之快,真正大战临头就畏畏缩缩。
面对此情此景,中堂大人却能悠然自若地在残垣破寺中怡然自得——“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
李鸿章:钉在了耻辱柱上的功臣
双脚踏翻尘世浪,一肩担尽古今愁。
满腔都是血泪史,可叹无处著悲歌。
李鸿章的后半生是如此令人惋惜。对于人口众多、疆域辽阔的大清来说,李鸿章很小;但就是这个时代巨浪里渺小的人物,却撑起了大清最后的余晖,给残阳抹上了一片彩霞。以至于李鸿章死后,俩宫震悼,慈禧感叹再无可以分担国事之人。
虽然没有完美收场,但至少,在夕阳西下之前,还绚丽了那么一回。
李鸿章:钉在了耻辱柱上的功臣还记得,他曾经壮志豪情地说:“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还记得,在面对弱国无外交,列强竞相欺时,他无奈地叹了口气,说:“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耳。我无利于人,谁肯助我?”
还记得,那一年,他仰天长叹:“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我想,那一刻,他的心一定在滴血。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
可悲可痛的是新中国十年动乱时期,李鸿章的老宅被毁,坟墓被掘。原本躺在棺椁里,身披完好无损的黄马褂,结果被狠狠地拽了出来,拴在了马后头拖地,直至衣衫褴褛、残骸遍地。呜呼哀哉!他的功绩不亚周公,不输霍光,他的下场竟如此这般!
无论后入对他作何评价,是荣是辱全然置之度外。活着的时候尚且不惧千夫所指,死后又岂悲后人所污?正如中堂所言:“得失常事,不足虑,总以发奋读书为主。”
但,野史,不能总这么亵渎英雄,抬举小人!
李鸿章:钉在了耻辱柱上的功臣 李鸿章:钉在了耻辱柱上的功臣布袋长老‖#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