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故事

相信科学,为什么又不能遵照科学生活呢?

2021-07-05  本文已影响0人  东瓜科蛰
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全球气候变暖的

似乎很少人怀疑科学,但拥有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有相当低,这的确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享受着现代科学带来了诸多好处。我们也相信科学所告诉我们的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怎么才能高效地学习,并据此遵照执行。只是碍于薄弱的意志力,科学所建议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无法成为人们一以贯之的生活状态。因此,相信科学,但又不能遵照科学的建议执行,二者的矛盾不仅仅在于人们的无知,也不在于科学的反直觉,当然也不在于人们不相信科学。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有诸多认知偏差,也告诉我们长时间沉迷于即时反馈的内容不利于集中注意力完成高难度任务,也告诉我们再小剂量的酒精摄入也会有损大脑。当然统计学和医学早已证明吸烟和肺癌之间是因果关系而非强相关性。但是这些被人们广泛接受的科学事实没有变成美好生活的必须遵守的生活底线。

甚至有学者说动机而非理性才是人类行动的推动力。一个有意思的动物实验表明,如果进食无法产生快感,那么即使面临饿死的边缘,大鼠也不会奋力进食,反倒是能够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的压杆动作能够让大鼠压感压倒“快乐至死”。没有没有动机,那很多时候,一个在理性上有价值的行动对个体来说,只是“道理都懂,但仍过不好一生”的无奈行为。

在某种意义上,科学就是提供道理,但没有提供行为动力的知识系统和认知过程。明知道即时反馈的“奶头乐”不利于正常生活,但我们还是停不下来。明知道刷了一天抖音和快乐,换回的只是虚无,但第二天仍控制不住自己。明知道自己不需要那么多便宜但无用的商品,但仍被双十一和六一八的促销广告弄得丢了理智,而只剩下买买买。

控制住日常生活的冲动尚且困难,更何况是离我们感知觉甚远的科学呢。二战之后,人们开始警惕科学,认为科学会给人带来无法控制的灾难,核武器就是其中之一。以至于到了七八十年代,人们在享受科学带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对科学保有极度不信任的态度。当时的科学家“自傲地”相信那是普通人的无知才让他们不相信科学,因此,传播科学知识,普及科学知识就成为当时科学家应尽的任务。

但是,事实证明,知道越多,似乎越不相信科学。其实如果科学家一开始都关注日常生活,而非仅仅聚焦在科学研究和文献之中,应该早就知道一个人相信科学并不仅仅是理性的功劳。如果真的从经验-理论辩护的角度分析自己是否相信科学的话,即使答案不是质疑科学,最次也应该是悬置判断。

日常世界不是一个理性的世界,常人更不是受过严格训练的科学家,即使是科学家也不是一刻不停地在践行科学给出的建议。在日常生活,绝大多数人的思维温暖而又潮湿,情绪和理性无法完全剥离,文化传统与理性思维胶着。需要学者分析常人对科学的理解才能制定出相契合的科学普及方法。

只是在开展这项工作之前,我们要反问自己,公众和科学的理想关系是什么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