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能力陷阱》走出“能力舒适区”的三重觉醒
在快速变化的职场中,我们总以为“把擅长的事做到极致”就是安全感的来源,直到读完《埃米尼亚·伊贝拉》的《能力陷阱》才发现,这种对“优势”的依赖,恰恰是困住成长的最大枷锁。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职业误区,也给出了打破陷阱的行动指南。
一、陷阱的本质:越擅长的事,越容易成为“牢笼”
书中最颠覆认知的观点,莫过于点破“能力陷阱”的核心——我们会沉迷于做自己擅长的事,因为这些事能快速带来成就感,却在不知不觉中挤占了学习新技能、拓展新领域的时间。就像职场中常见的“业务骨干”,因深耕专业而被反复委以同类任务,最终沦为“单一技能的囚徒”,当行业变革来临时,过去的优势瞬间变成致命短板。
这种陷阱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以“努力”为伪装:我们看似在高效工作,实则在原地打转。就像每天重复打磨同一块石头,再精致也成不了建筑的基石,而真正的成长,需要敢于放下熟悉的工具,去尝试凿刻新的材料。
二、破局的关键:先“行动”,再“思考”
多数人习惯“先想清楚,再行动”,但《能力陷阱》却提出反常识的解法:先改变行为,再重塑思维。作者认为,我们的身份认同往往源于“我们做过什么”,而非“我们想成为什么”。如果一直停留在“我不擅长管理,所以不做管理”的思维里,永远无法成为管理者;只有先主动承担团队协调、任务分配等“管理者行为”,才能逐渐建立管理者的思维模式,最终真正具备管理能力。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经历:曾因害怕公开表达而拒绝所有演讲机会,后来强迫自己报名公司分享会,从最初的紧张忘词,到后来能流畅输出观点——并非先克服了恐惧,而是先行动打破了“我不行”的自我设限,思维才随之改变。行动不是思考的结果,而是思考的开始。
三、成长的终极:从“执行者”到“价值创造者”
跳出能力陷阱的最终目标,不是掌握更多技能,而是实现身份的跃迁:从“被动完成任务的执行者”,转变为“主动创造价值的领导者”。书中提出“三个重新定义”,恰好指明了方向:重新定义工作,不再局限于岗位说明书,而是思考“我能为团队解决什么核心问题”;重新定义人脉,不再只维系熟悉的圈子,而是主动链接不同领域的人,搭建多元信息网络;重新定义自我,不再用“我擅长XX”标签自己,而是用“我想成为XX”驱动成长
真正的职场竞争力,从来不是“把事做好”的能力,而是“判断该做什么事”的眼界。就像航海者,若只擅长划桨,再用力也无法应对风暴;唯有学会观察星象、调整航向,才能抵达更远的目的地。
读完《能力陷阱》,最大的收获不是记住了某个理论,而是建立了一种“自我审视”的意识:当我们下次再沉浸于熟悉的工作时,会多问一句“这是在成长,还是在重复?”。打破陷阱的过程或许痛苦,但只有走出“能力舒适区”,才能在不确定的时代里,找到真正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不是来自“我已拥有什么”,而是来自“我能成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