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赏析
【按】本文写于我30岁出头,那时正是毛头小伙,胆大敢为,不揣冒昧,在老师要求下,写过不少古代诗文赏析文章,也出了书,甚至是鉴赏辞典。那时资料少,有的连断句都没有,基本上都是靠硬扣字眼儿去理解、断句、翻译。这些经历奠定了我分析文章的基础,为后来在工作中驾驭文本的能力提供了保障。之前曾刊发过几篇赏析文章,今后将陆续登出,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岳阳楼记》赏析《岳阳楼记》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春。这时范仲淹正被免去参知政事的职务,出任邓州(今河南邓县)知州。膝子京,名宗谅,与范仲淹当年曾是同榜进士,在政见上二人历来志同道合,致力改革。结果滕子京被人诬告“狂费公费”而谪守巴陵(今湖南岳阳县)郡,其间,他重像了岳阳楼。即将落成时,他写信给范仲淹,说明岳阳楼的历史沿草、环境气候、建筑特点等,并寄去一幅《洞庭秋晚图》,请范仲流为之作记。当时范仲淹刚被贬到任不久,正值壮志未酬,满腹感慨之际,就借写《岳阳楼记》抒发了自己的心情和抱负,并对故人滕子京表示安慰和规箴。
岳阳楼在岳阳城西北,南面潇湘,北面长江,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膝王阁合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古楼。它以“下瞰洞庭,景物宽广”而久负盛名,为历代才士登临赋咏之所。李白曾有“楼观岳阳尽,川回洞庭开”的绝唱,杜甫曾用“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诗句描绘了岳阳楼的胜景。此外,白居易、韩愈、孟浩然、李商隐等也都曾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句。面对这种情况,,范仲淹要作的记该怎样来写呢?“艺术生命凝铸的契机,在于艺术家的心灵与客观世界的各种奇异遇合。”(《艺术创造工程》)范仲淹的独特遭际和由此而产生的独特感情与岳阳楼这个独特景物的“奇异遇合”,致使物以情迁,辞以情发。这样,《岳阳楼记》才在“前人之述备矣”的情况下,独树一帜,成为传世佳作。
文章一开始便用极简洁的语言,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情况和作记缘由,总起全文。要指出的是,作者有意把“谪守巴陵郡”的待遇和“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政绩联系起来,对照着写,这不能不表现出作者在这一问题上的敏感和独特。
进入正文。作者首先总起一笔,指出巴陵的壮丽景色,都集中在一个洞庭湖上。接着从时间和空间上几笔粗画出洞庭湖广阔浩瀚的湖面和宏伟壮观的气势,以及“朝晖夕阴”、千变万化的自然气象。尤其是“衔”和“吞”两个字,简直把洞庭湖的气势给写活了。洞庭湖仿佛一个庞然大物,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这里看似写湖,实则写楼,一个“观”字,使作者的这一番描写显得极有值。但这些早已为前人所描绘,如要在此纠缠,势必落入旧窠。因此,作者把这一“岳阳楼之大观”几笔撇过,离开“记”的常规由景及人引出迁客骚人览物异情的议论。行文简洁过渡自然。
接下来文章从一“异”字写开去,采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两种不同的景象和登楼者览物而生的两种不同的情感。
铺叙张扬,对照鲜明,目的是为后文“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埋下伏笔。作者以不同色调渲染不同的景物,不同的景物又使览物者生出不同的感情。一阴一晴,一悲一宫,情随景生,情景交融,充分体现了上文的观点:“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表示由这一层意思引出另一层意思的连词,一直贯到“虎啸猿啼”。其间引出一连串的景物描写,展现出一幅阴冷险恶的画面:“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其中“隐”、“潜”两字用拟人手法把“日星”“山岳”写成象人一样因怕而躲起来,不仅化静成动,而且富有情态。面对如此恐怖的环境,“迁客猛人”能不触景伤怀,悲从中来吗?因此,文章说,如果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去国之优,怀乡之思,同时担心诽谤,怕人讥笑,看着眼前凄冷的景象,感慨已极,悲伤起来。虽然这种感慨是作者替迁客骚人设想出来的主观感受,但实际上,这也是作者仕途不得志心理的真实折射。
“至若”即“至于”,表示另提意思时开头用的连词。文章用它陡然一转,把昏黑的景物换成春和景明的画面,好一派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景象,怎能不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同样,“浮光跃金,静影沉蜜”中的“跃”、“沉”二字也是一种化静为动的写法,使“光”与“影”给人以动态之感。这里,两幅画面,两种感情,看似写景抒情,实则对比议论。难道作者在此极尽笔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说明情因景异这一人之常情吗?
下来的文字才是本文的主旨所在。一个“异”字表明了态度。原来作者所希求的既不是感物而悲,也不是览物而喜。他借“古仁人之心”抒发了自己的正面见解和政治抱负。“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悲”与“喜”是由上文的写景抒情而来。接着文章又推开一层,从“悲”与“喜”引出“忧”与“乐”,说明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忧”、“乐”观是不同的。“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实,这正是作者品行的写照,而且表达了宏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文章最后用一“噫”字正面发出感叹:“微斯人,吾谁与归”!从而把坚定的理想和向往表达得含蓄别致,耐人寻味。
全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色的描写,作者情怀的抒发以及情因景异的评论,表现了作者“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见解和抱负。这不仅在封建社会里显得难能可贵,就是在当今社会也有其积极意义。
记以楼名,楼以记传。《岳阳楼记》其所以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与它在艺术上的独特性是分不开的。首先,它的立意是独特的。它不象柳宗元那样借山水游记求得精神安慰、或者曲折表达抗议;也不象《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那样陷入考证和说明道理。而是带着作者的人生体验和政治抱负来驾驭山水游记体裁的,加上他改革家的气魄和胸怀。理性使文章思想深刻和博大,感情又赋予理性以血肉。其次,它的结构是独特的。全文以“异”字统摄,由事入景,指出“览物之情”人因景异;由景生情,说明最异情异;由情化理,展开议论。全文紧扣一个“异”字,用“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表明态度,落脚还在“异”字上面。再次,它的手法是独特的。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四者融为一体,叙事、写景为了抒情、议论,环环相和,步步蓄势。但不论叙事、写景,还是抒情、议论,都用了对比的手法,而且叙事、写景、抒情是为了烘托后边的议论。第四,它的语言也是独特的。文章用韵文描写景物,句式整齐,顿挫有致;用散文议叙,色彩明鲜,富有感情。全文韵散结合,奇偶互用,读来错落有致,富有音乐美和感染力。
《岳阳楼记》赏析附: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岳州的知州,过了一年,政事办得顺利,人民安居乐业,所有废弃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修岳阳楼,扩大原来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刻石立于其上。(为此,他)要我写一篇文章记载这件事情。
我看那岳州的美景,都集中在一个洞庭湖上。它衔着远山,吞着长江,浩浩荡荡,宽阔得无边无际;早晨晴朗,傍晚阴暗,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在岳阳楼上所看到的壮阔景象。对此,前人的诗赋已经描写得十分详尽了。然而,这里北面直通巫峡,南面达到潇湘,一般降职调往偏远地区的官吏和过路的诗人,常常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的心情,能没有不同吗?
像那连绵的雨,一下就是几个月不晴,寒冷的风怒吼着,混浊的浪澎湃翻腾,冲向空际;太阳和星星的光亮被隐没了,高山和峻岭的形体也掩藏了;商人不能出门,旅客不能前行;桅杆被吹倒,船桨被冲断;傍晚时天色昏暗,老虎在吼着,猿猴在叫着。这时候,人们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的忧愁,怀念家乡的情思,担心诽谤,怕人讥笑,满眼是凄凉景象,从而感慨已极甚至悲伤起来。
至于那和暖的春季,天气晴朗,波平浪静,天色与湖水交相映照,上下都是一片碧绿的光彩,无边无际;沙鸣在水面上或飞或停,锦鱼在水里忽上忽下,岸上的芷草和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花叶茂盛。有时候,天上的烟雾一下消散了,胶洁的月光普照着大地,水面上波光闪耀,映入水中的月影就象沉在水底的一块白玉;渔人们的歌声,此起彼和,这种乐趣还有什么极限?这时候,人们登上岳阳楼,就会觉得心胸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就会忘得干干净净,甚至端起酒杯,面对着清风畅饮,那喜悦劲儿真是到了极点。
唉!我曾经猜想,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有不同于上面所说的两种人的表现,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客观环境好就高兴,也不因为自己不得志就伤心。他们如果在朝廷里做官,就为百姓发愁;如果在僻远的江湖上做事,就为国君担忧。这样,作官时发愁,不作官也发愁,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会说:“在天下人忧虑以前就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除非这种人,我归向谁呢?时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