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

2023-06-19  本文已影响0人  顿悟而立且行且珍惜

当年晓庄学校的校训是“教学做合一”。

因为在大先生陶行知看来,丰富的生活即是丰富的教育,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

这话是纯理论性的。

下面的一番话才让深刻的理解到这三个字为什么要三位一体、合而为一:

教学做的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再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从广义的教育观点来看,先生与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分别。如果打破成见,60岁的老翁可以跟6岁的儿童学好多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这就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这就是教学做合一的原因。

多么有哲理性的话。这不就是“闻道有些后,术业有专攻”吗?不就是“教学相长”吗?

李镇西老师说,中国教育课程改革总的趋势,就是要把教育与生活的壁垒打通,把教授与学习的隔离打通,把教师与学生的界限打通

学生的成长面临什么样的真实环境,学生的真实需要是什么,课程设计就要根据并服务于学生成长这一路线,就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书本与生活的关系。

如今的孩子,在顺其万变的社会中,需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临的困境也早就日新月异。

可悲的是做家长的、做老师的用还在用过去的眼界和视野来看待眼下的孩子,用过去的标准还衡量身边的“新新人类”,怎能不“青春期撞上更年期”?!

这也是我这一两年来面对自家闺女越来越觉得hold不住、心力交瘁的原因吧——我没有get到孩子的需求点,给出的不是孩子想要的,我们娘俩总在鸡同鸭讲……

原来,是我out了!

特别羡慕李镇西老师底下的芬兰的现象式学习,那是一种基于学生真实的疑问和观察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而展开的学习,是充满探究性和学生视角的创新性学习过程。其特点是强调学习的整体性,主张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校内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这样学习就是相互关联,且具有实用性的,而不仅仅局限于理论。

再联想一下《窗边的小豆豆》,那群人天天在田野里和教室间穿梭的孩子们,无疑是幸福的。

如今自家的孩子和教室里的孩子,就是被圈养在一间间封闭的“鸽子笼”里,失去了生活和想象的“双翼”,很多情况下就是刷题和考试的“机器”。

怪不得我看到“课外作业是生活与课程离婚的宣言”时眼前一亮,这观点真的石破天惊,不是说彻底不做课外作业,而是实现课内课外无缝链接,让学习处处发生,让学习发生在生活中,让生活中处处发生学习,这才是真正的终身学习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