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

2018-06-20  本文已影响0人  我多想大声的哭给你听

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嚷嚷的做自己或者有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成为你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的“自我实现者”,他们具有很多优点,如:

宽容而又嫉恶如仇;

悦纳自己的一切体验;

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情绪为中心;

超然独立的性格,不迷信权威;

没有审美疲劳;

………………

那么一个儿童,能不能成为自己?

答案是能的,父母不要试图扮演孩子的决定者,而应该给予孩子独立探索的自由,那样即便幼小的儿童也能成为自己。

下面分享一个8岁小朋友几个有趣小故事:

一:他跟妈妈去参加聚会,一个怪叔叔故意逗他说:“小朋友,喝口酒吗?”

他的回答是:“让小孩喝酒是犯法的,我告你的话,你要被监禁的。”

二:一次在麦当劳吃东西,旁边有一个小孩,因为吃的慢,他的妈妈担心上课迟到,无情的训斥他像猪,吃的慢,孩子忍受不了不吃了,打算走,妈妈说的很多难听的话

而这个8岁的小家伙却站出来说:“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妈妈。”

三:有一天在小区里,有一位妈妈带着宝宝在散步,碰到了一条流浪狗,这个妈妈说:“这条狗好丑!”

这位被

妈妈教育要讲礼貌的8岁孩子站出来说:“你怎么能对狗狗没礼貌呢,在你得眼里它很丑,但狗狗们可不这么看。”

相信看完你一定和我一样吃惊,因为那么小的孩子,即使对流浪狗懂得“众生平等”,他已经有了自己的价值观。

当大家都在感概这位妈妈教的真好的时候。

事实是,这并不是他的妈妈教的,他的妈妈也说:“的确不是我教的,他是自己长成这样的,我一教他就毁了。”

很多父母喜欢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塑造孩子,那么孩子的意志就已经被你压制了,孩子们就失去了自己。很多时候,父母去教育孩子,是因为自己没办法改变和实现的事情,转移到孩子身上让他去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你经过几十年形成的对世界的认知和价值观在时刻影响着孩子。

很多父母喜欢扮演“赏罚者”,放孩子发到自己的要求,就会对他们进行奖励。而没有达到自己要求的时候,则会进行惩罚。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发展,却不知道孩子已经一步步失去了自己。

不仅仅是家庭,学校也是这样,很多老师也在扮演“赏罚者”的角色,对达到自己目标的学生,老师会奖励小红花、成为少先队员或者成为班级里的小队长,而没有达到自己目标的孩子,会选择留堂、叫家长、罚抄作业等来惩罚。

当家长进行奖励的时候,他会很有动力,而被惩罚的时候,他就会认为爸爸妈妈不爱我了,失去信心。

一些父母也发现了自己的孩子一个问题,孩子喜欢一个老师就会这门课,讨厌这个老师,就会讨厌这门课。而且讨厌和喜欢会经常变化,这也是老师对孩子态度发生变化带来的影响。

而这些赏罚的手段,目的都是为了控制学生网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

这就导致了孩子很容易被家长和老师的意志左右。

而“成为自己”的孩子不会因为在外因素影响自,他们喜欢学习不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且掌握知识,满足自己求知欲和好奇心带来的快乐。

正如很多幼儿专家所想表达的“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爱与自由,缺一不可,如果获得了充分的爱,又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他一开始就会是一个“成为自己的人”。

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 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