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

忠臣与奸臣的判定标准

2018-08-25  本文已影响25人  b25335c2308f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文臣武将不计其数,可是能让人牢牢记住的要么是大奸大恶的奸臣要么是忠心耿耿的忠臣,平民百姓是有感情的,在很多方面感性往往要大于理性,平民百姓思考方式和思维逻辑往往是非常简单的,与其去剖析极其复杂的利益纠纷,他们更加喜欢让所有的人物脸谱化,让所有人物非白即黑要么大善要么大恶,百姓们极度尊敬忠臣极度厌恶奸臣,然而在现实之中,无论是一个封建政权还是一个个体,它们往往是中性的,其好坏也是根据不同角度的观察不断变化,在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中,有圣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圣人认为人之初性本恶,这两种说法都对,因为从不同的立场来判定,善恶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奸臣和忠臣也只是相对来说的。

清朝乾隆时期,清朝政权已经建立百年,统治体系已经非常的巩固和完善,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缓和民族矛盾,瓦解民族意识,达成统一思想,维护大一统中国各方势力的平衡,下令编纂贰臣传,贰臣传分甲乙两编,附录于清史列传卷78卷79两卷中,共收录了明末清初在明清两朝为官的人物120余人。

清朝政权逐渐统一中国的时候,也是清朝政权逐渐汉化的时候,其中官员系统、政权体系、科举系统、行政思想、政策、律法、税收、土地政策、河道治理等都在无限和明朝接近,对于百姓来说,他们要的是安居乐业天下太平衣食无忧,他们不太在乎哪一方割据政权统一天下治理天下,不太在乎哪一方势力在政权的权力中心,不太在乎哪一位皇子登基成为皇帝,他们认为明朝和清朝最大的区别也只是头上的那根辫子。清朝政权自认为是明朝政权的合法正统的继承者,清朝政权保护维护明十三陵,拜谒明太祖朱元璋,修纂明史为明朝的历史进行客观记录和讲解,客观上清朝也确实是明朝的继承者,并且在很多方面要胜于明朝,清朝比明朝更加的中央集权,清朝的疆域比明朝更加的辽阔,清朝的人口比明朝更多。

清朝统一天下,全国读书人积极参加科举,进入政权体系之中,行使权力治理一方造福百姓,那么这些为满清政权服务的读书人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呢?判断是忠臣还是奸臣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后得到多种不同的结论。乾隆皇帝编纂贰臣传正是对这一复杂现象的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统一中国之后的清王朝希望众多的臣子们忠君爱国,大力表彰在明末清初因抗清遇难的明朝官员(忠于当时的明朝政权),同时又为了解决对明朝投降清朝官员的定位之问题编纂贰臣传,贰臣传是大一统的清朝政权通过辩证法所纂写的一部作品。通过各种角度来对忠臣和奸臣进行比较客观的分析和解答。贰臣降清以后,又客观的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清朝赤胆忠心,积有功勋,有一番作为,为这个新效忠的政权有付出,二是毫无建树,或者对清朝这个新政权不忠心,清朝政权于是对这两种投降清朝的大臣们区别对待。前一种人编入甲编,后一种人编人乙编。清朝政权编纂贰臣传通过不同的角度,建立不同的标准,把以前非常复杂非常矛盾的忠臣奸臣判别标准,用建设性的创新方式进行优化,这反映出一个大一统政权的责任和担当,反映出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客观存在。

一个臣子拥有忠心,同时也要详细的看出这个臣子到底是对谁有忠心,是对一个人?是对一个皇帝?是对一方势力?是对一个家族?是对一个利益集团?是对一种宗教?是对一种信仰?是对无产阶级?是对资产阶级?是对一个群体?是对一个民族?是对一个政权?是对亿万的黎民百姓?万千的臣子们所受到的影响,所接触的利益是不一样的,格局也是不一样的,臣子们在尽忠的时候想到了他们所尽忠的对象,他们的心是安宁的,因为他们忠于自己的职责,为了忠心牺牲自己,他们是值得赞美的,因为他们从某一个角度来说品格高尚忠心耿耿,然而我们客观来看,这些所谓的忠臣真的是严格意义上的忠臣吗?那些所谓的奸臣又真的是严格意义上的奸臣吗?对于忠臣和奸臣的判别,不仅要有多个角度,还要有一个重要的条件,他们是否是为了天下亿万的黎民百姓尽忠?

岳飞是民间以及史书公认的忠臣,岳飞要直捣黄龙迎回二圣,从金国迎回两个原来的皇帝,此时岳飞的效忠对象是没有行政权力已经退位的两位皇帝。国不可一日无君但是一个国家绝对不能有多个皇帝,否则就政令不通朝局不稳相互斗争天下大乱,这是非常大的忌讳,自古以来每个朝代皇室父子兄弟之间的残忍血腥争斗屠杀都是为了皇帝这个最高权力的唯一性。然而岳飞为了效忠以前的宋徽宗和宋钦宗全然不顾大局,为了自己心中狭隘的忠心,置当今皇帝于不顾,置朝局政权稳定于不顾,置天下黎民百姓的安居乐业于不顾,从这个角度来看岳飞是忠臣吗?

岳飞拥兵自重性格固执不彻底服从宋高宗赵构的命令,严重威胁到皇权的至高地位,导致最高战略规划和政策思想难以彻底贯彻执行,进而威胁到南宋帝国的根本利益,从这个角度来看岳飞是忠臣吗?

宋高宗时期,南宋刚刚建立,百废待兴,百姓生灵涂炭,急需休养生息,经济建设是首要任务,同时南宋刚建,政权不稳利益权势错综复杂,急需要一段稳定时期稳固政权,此时不宜打仗,岳飞是顽固的主战派不顾当时恶劣的经济和政治情况,一心求战,这样的行为会导致导致南宋帝国百姓流离失所财政极度困难国家危如累卵,从这个角度来看岳飞是忠臣吗?

岳飞的精忠报国天下闻名,无论古今都被歌颂。然而岳飞的尽忠对象又是是谁?只有把岳飞所尽忠的对象详细的分析出来,才能对岳飞有一个客观的历史评价。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文天祥身为南宋高官,一生都在为南宋政权的生存而挣扎努力,然而分久必合,元朝政权统一中国,建立疆域最大统一政权的趋势不可避免,文天祥最终被元朝政权俘虏,针对文天祥,已经渐渐汉化的元朝政权高度重视,在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于大都就义。终年47岁。

纵观文天祥的一生,我们对它高尚的气节而赞美,文天祥宁死不屈值得赞扬,文天祥是大忠臣,然而文天祥的效忠对象又是谁?是南宋政权。南宋政权灭亡,元朝政权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此时元朝政权正是用人之际,需要大批的政治人才来建设这个新的大一统国家。让国家的亿万子民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当时的元朝政权已经汉化了很多(这是元朝政权统一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此时的元朝政权少了很多野蛮和杀戮)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希望文天祥继续发挥行政才能,为元朝政权为亿万黎民百姓做出贡献,可是文天祥依旧坚持着他自己认为的原则和信仰,坚持着对已经灭亡的南宋政权的忠心,从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忠心是值得赞美的,同时从大格局的层面来看,这种忠心是狭隘的。文天祥自己也对这种忠心存在矛盾,文天祥自己宁死不屈不愿在元朝做官,然而他并不反对他的兄弟做官,这可能也是文天祥对内心各种矛盾的一种妥协。

在历史上,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近的三个朝代,清朝、明朝、元朝,有两个是少数民族政权,少数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也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国的历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汉化,民族大融合,也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地方,因此若是单单把是否为少数民族政权服务当作是判定奸臣和忠臣的标准,显然是不恰当的是不合适的,判定奸臣和忠臣的一个重要标准应该是是否为天下黎民百姓做出了贡献。清朝和元朝,这两个统一的少数民族政权为当时百姓的安居乐业,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非常突出的贡献,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官员,也不应该被狭隘的定义为奸臣。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宋江是这部小说的精髓人物,宋江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公元1119年宋江领导了一次农民起义,不过,与同时期的方腊起义相比,规模要小得多。后来宋江投降之后就开始征讨方腊。这个历史事件被元末明初的作家施耐庵再次加工,写成了闻名中外震撼古今的水浒传。宋江也从一个现实中的小小的起义头目变成了一个割据一方规模宏大的起义军领袖。

单单去评价小说中的宋江。有人认为水浒传的最高潮的部分是梁山英雄排座次,最低潮的部分是魂聚蓼儿洼,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正确的,因为梁山英雄排座次的时候,是梁山起义势力实力最强的时候,魂聚蓼儿洼则是梁山英雄悲惨的结局。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却非如此,水浒传之所以被评为四大名著之一,其最重要的核心之一就是接受宋朝政权的招安,宋江把聚义堂改为忠义堂,也反映出了宋江的崇高的政治理想,宋江在为这个理想努力。宋江感兴趣的不是割据称帝,而是造福百姓让天下黎民安居乐业。宋江在前期为了百姓和北宋政权对抗。宋江接受朝廷招安之后,成为北宋政权的一份子,接连出征辽国、田虎、王庆、方腊等,宋江的军队伤亡惨重,自身的实力被严重消耗,但却屡立战功,被北宋政权封为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最后被高俅等奸臣设计用毒酒害死,临死之时为了大局,也让得力部下李逵去死,北宋政权重臣高俅等人如同朱元璋一样为了巩固朝局杀害功臣。魂聚蓼儿洼,宋江势力结局悲惨,然而从忠君爱国为中国统一为百姓安居乐业的角度来,宋江势力的悲惨结局正是全书的最高潮,宋江的政治目标和政治理想实现了,尽管宋江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对宋江来说,为了天下黎民百姓的幸福,自己的性命又算得了什么,宋江之所以被人记住,并不是因为他是土匪头子,并不是因为他是起义头目,而是因而他的崇高的政治理想以及那颗忠贞之心。

对忠臣和奸臣的区分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分别来看,同时造福天下百姓为国为民的大格局是一个重要标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