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强调外末内本之道【26】
【原文】《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译文】《康诰》上说:“天命是不常在的。”国家实行仁政则会得到天命,倒行逆施就会失去天命。
【张居正讲解】前面说先慎乎德,则有人有土,是能絜矩的。外本内末则悖入悖出,是不能絜矩的。这一节又总结其意。《康诰》,是《周书》篇名。命,是天命。道字解做言字。武王作书告康叔说:“惟是上天之命,或去或留,不可为常。”曾子解说:“这一句话是说为人君的,若能絜矩,而散财以得民心,便得了天命,所谓得众则得国也。若不能絜矩,而聚财以失民心,便失了天命,所谓失众则失国也。”天命不常如此,人君诚欲保之,岂可外本内末,而不知慎德以尽絜矩之道哉!
【原文】《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译文】《楚书》上说:“楚国没有什么宝贝,只有把‘善’当作宝贝。”
【张居正讲解】以下两节,是明不外本而内末之意。《楚书》是楚国史官记事的书。宝是贵重的物。《楚书》说:“昔楚国王孙圉聘于晋,晋大夫赵简子问他说:‘你楚国中有什么宝贝?’王孙圉对说:‘我楚国也没有什么宝,凡金玉珠石之类,皆不以为贵,只是有德的善人,能利生民,能安社稷,便以他为宝也。’”按史,当时楚有臣名观射父,能作命辞,取重于诸侯。又有臣名左史倚相,多读古书,练达典故,使主君能保先世之业,故楚国宝之。夫楚之所宝,不在金玉而在善人,是能不外本而内末者矣。
【原文】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译文】舅犯说:“流亡的人没有什么宝贝,只是把亲族仁爱当作宝贝。”
【张居正讲解】舅犯是晋文公的母舅,名狐偃,字子犯。亡人,指晋文公说。在先晋文公做公子时,避骊姬之难,逃出在外,故称亡人。后来又遍历曹、卫、齐、楚,至于秦国。到秦国时,他父亲献公薨逝,秦穆公劝文公兴兵复国以为晋君,舅犯教文公对说:“我出亡之人,不以富贵为宝,只以爱亲为宝,若是有亲之丧,而无哀伤思慕之心,却去兴兵争国,便是不爱亲了,虽得国,不足为宝也。”夫晋之所宝,不在得国而在仁亲,是亦不外本而内末者矣。
【读后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关键在于能够做到絜矩之道,做到让百姓得利,散财于百姓,服务大众,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才能和谐社会。楚书中记载楚国的宝是善,这是在阐明楚国的治国之本在于“善道”,在于尊重人才,在于认同有德的善人,能够让百姓得利,能够社稷天下。又举例子说明在大是大非之时,在权利斗争面前,亲情是最重要的。这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的故事。他父亲晋献公去世,晋国内乱,他也遭到追杀,流亡在外十九年,终于在秦穆公的军事支持下,得以复国为君。因为在外流亡,所以他自称为亡人,说亡人没有什么宝贝,以仁亲为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