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计划书案例范文模型

通过洞察用户行为来挖掘用户需求

2019-04-16  本文已影响1人  敏芊随笔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毛爷爷选集》第3卷

同理,

顾客,只有顾客,才是创造财富的动力。

(一)Why?

我曾今被聘在一家医养平台任职。

聘我的原因是大boss始终打不开顾客端的流量,因此店铺盈利也是不温不火。

而我愿意受聘在于有两个亮点:

店铺培养了一批中老年群体的种子客户,

又是大健康产业。

当时就很自嗨:这个好呀,

1、中国已然步入了老年化,尤其是上海,顾客多呀;

2、顾客群体最大的特点是“有钱、有闲”;痛点是:怕死,防病,产品肯定能卖得掉呀!

3、又不是卖低端保健品的,否则就有欺骗中老年嫌疑;

哈哈,这样的话,只要营销做的好,市场肯定大,赚钱就多呀。

再说,有种子客户,咱就能提升老顾客的重复购买率以及转介绍率呀,这咱拿手呀!参考《生意不温不火是你不懂老会员的复购》(这篇文章在公号“敏芊营销随笔”内,有兴趣只好移步了)

于是,新官上任,就嘚瑟了第一把火,先满足一下实体店短期业绩增长。

第二、第三把火,肯定是铺渠道增加顾客流量,这还用说。

线下渠道,大boss本身做的就还行,对接社区,相关顾客群体的企业,种子顾客就这么来的。

那我能做的,且也拿手的当然是线上了,谁让咱操盘过O2O平台呢,这也是大boss请我的原因之一。

于是乎,建网站,做百度百科,贴吧,论坛,门户网站发帖,先把公信力做出来,至少搜一搜,哪哪儿都有。然后微信公众平台,社群,通过线上引流线下,进店体验。

闹闹哄哄的做了大半年,业绩不断提高,顾客数量也增加了将近50%,实践论证了理论:

1、实体店营业额公式E=MC²

E(实体店营业额Earnings)=M(商品Merchandise) ×C²(顾客Customer)

大boss,开心之余,以增加顾客的体验感,又投入更多的资金,装修搬迁至更大的店铺。

有一句话叫:别高兴地太早!!

这样又过了半年,客流量增长速度却逐步减慢,甚至最后一个月出现了负增长

而此时:顾客对我们的传播也越来越“无感”,微信课堂人越来越少,对我们的热脸越来越“无爱”,几番邀请线下体验的养生课堂也冷冷清清起来。

难道说:新鲜劲过掉了?我们又开动脑筋做了几次不一样的体验,境况还是如此!

实体店的第二个业绩增长公式:

2、实体店业绩的增长,取决于三因素:

a/每顾客利润率,顾客都不来了,哪有利润率?

b/新顾客获得成本,

c/老顾客重复购买率。

当初的三把火还要维护,至少推广网络的钱不能省,投资大店铺所带来的运营成本又增加!以至于老顾客重复购买率,根本抵消不了获新客的成本,顾客的利润率降低到店铺亏损的地步了!

自嗨、意淫,也许能解决暂时的问题,但开店容易,守店难,关店更难,

理工科出生的我照着公式做业绩也就算了,每天还看着各种数据,crm客户管理系统、微信公众平台点击率,转发率等等的,思考发呆:

客情关系做的好,员工每天都有回访、总结;

产品种类丰富,切中中老年痛点:怕死,防病;

体验好,线上介绍一应俱全,线下店铺不仅能体验产品功效,环境还高大上;

会员制做的也还算满意,赚到钱,就是硬道理;

没毛病呀!

(二)How

每天我都像在一个迷宫里,走几步,就有一束光投向我,刺眼眩晕,但却挪动不了半步,脚下仍旧一片漆黑,不知这一步迈出,面对的是悬崖,还是出口?不敢冒进,原地踏步的理由是至少明白目前只是略亏。

有时我急躁着翻看各种书籍《体验再造》、《用户增长运营实战》等等以求找到答案,书里说道:好营销不是卖,而是帮顾客买,再买、拉人买......

换句话说,得顾客者得天下!

MD说说简单,谁不知道呀,怎么得呀,怎么得了又失去了呢?

想起来一句话:失去的痛苦远大于得到的快乐

傻傻坐在电脑旁发呆,眩晕、困惑、焦虑、烦躁,侵蚀着我......

无助无奈的时候,无意间收到爱奇艺提醒我会员到期的短信,去看看吧,再这样下去,我快疯了。

平时喜欢看悬疑片的我,不想再烧脑了,浏览了一圈,刘德华的一部电影《我知女人心》映入我眼帘:

哈哈,一个半小时的电影,让我眼睛发亮,脑洞大开,我似乎找到了迷宫的出口,也许我真的疯了:

影片中一个行为让我豁然开朗:老板强迫员工(男人)去用卫生巾,去涂口红,来体会做女人的感受,从而做出好的广告策划!老板很变态啊,但我谢谢这个老板:

渠道、广告都是建立在顾客行为之上的,而顾客的行为取决于顾客的需求!

市场营销并不存在客观现实性、事实以及最好的产品。

存在的只是顾客或潜在顾客心智中的认知。

这种认知才是真实的,其它都是幻觉。

——《22条商规》

顾客购买健康产品,从而转介绍,真的是为了减少疾病,怕死,想贪便宜,赚点钱吗?

这是中老年群体真正的需求吗?还只是我的幻觉?

我跌入了顾客的“坑”,其实是跌入了自以为顾客是这样的,就是这样的“顾客需求的坑”。

正向我找不到答案,那逆向,用反编译的方法:

差异化的商业模式,取决于差异化的市场,

差异化的市场,取决于差异化的需求,

差异化的需求,取决于差异化的行为!

聚焦:顾客行为

回头,来看看我们的顾客有什么独特的行为,从中能找到她们的真正的需求?

1、不爱学习的他们,却特别爱学习养生知识,还特么的特别爱转发!(呵呵、你父母是不是这样的呢?)

2、上课特别的认真,专心,记笔记,还拥有很严格的自律!(自己天天生吃黑木耳,洋葱,还要求你也这样吃?不吃还不行)

3、爱管闲事,讨论热点新闻,男性讨论台湾究竟是打还是不打,女的嘛:朝阳大妈,上海阿姨,经典代表。

4、膜拜某些养生大师,或者圈内的某种人,固执己见,不相信任何证据(小辈拿出各种理论证据,医学数据,给她们看,让她们不要乱买保健品,有用吗?)

我们之前正向的思维:看到地面湿了,就认为下雨了?小孩喜欢玩布娃娃,就认为是需要陪伴?老年人养生,就认为减少疾病,怕死!

好像特别顺畅,但是真正的原因呢?

地面湿了,也许是洒水车刚刚经过,小孩玩布娃娃,是很多小女孩为了给自己长大一个畅想,一个期望,“芭比娃娃”就是这么成功的。

那上述中老年人的行为说明了她们的真正需求是:

1、转发养生知识,证明自己还存在着,父母只想引起你的关注,渴求被你的认同。

2、让你每天生吃洋葱,你长大了,父母对你越来越失去了控制力了,他们也只能从你身上拥有控制感。

3、爱管闲事,告诉社会,我们有权力参与,满足他们的参与感。

4、膜拜大师,固执己见,证明自己是有判断力的,从而有价值感。

我曾今跟一位阿姨聊天,问她为什么吃这么多钙片呢,多吃反而增加肝肾的负担,

她的回答让我泪流满面:

我腿脚不好,上下楼很费劲,吃了钙片,就能照顾好自己走路,不麻烦孩子。唉,我就怕哪一天卧病在床,耽误他们,我不怕死,我怕的是一下子死不掉!

要做顾客的主人,先做顾客的奴隶——

就必须洞察顾客的需求、顾客的痛点、痒点、甚至是顾客的灵魂……

我想我是触及到了顾客的灵魂......。

爱买保健品,追求健康养生,她们不是怕死,她们是怕一下子死不掉,耽误小辈奋斗时间,拖累下一代。

说实在的,通过这些分析之后,父母再跟我说什么,我都听话照做,心理有种莫名的悲戚和凄凉。

(三)Way:

实体店怎么赚大钱,先放放,我想是否能真正为她们做点什么?既然知道了他们的痛点、痒点、灵魂......

于是,先改变体验策略:顾客从被动转为主动,再改变营销策略。

参与感,认同感,价值感,控制感,好!我们开展“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活动,别让他们听课了,让他们讲课,咱也做一下小型的知识付费:

中老年群体里有很多退休的知识分子,

退休书法家,开书法班,于是老的拖着小的(第三代)一起来学书法,反正要带孩子的,第二代也很认可;

退休舞蹈老师、瑜伽老师,开办老年瑜伽班,测了血压再来学,避免意外,高血压的旁观,哈哈,店里降血压的医疗器械,不用介绍,就有人咨询。

退休歌唱家,带着一帮弟子,进驻我们店铺,即带动了老顾客的兴趣爱好,又给我们带了新顾客群体,剩下要干的就是转化的事情了。

金融班讲股票、讲时事,20年前驰骋股海中的这些上海老股民们,又聚集在一起了,争论的的热火朝天。

...........

参与有了,价值也体现了,咱老年群体中渐渐也有了KOL,满足了控制感的同时认同感已经不用再提了,

他们好开心,我也更开心......

总结一下:

「沉锚效应」:

先让他抛锚

再让他消费

还是想着赚钱,没办法,

一切不以回报为目的的营销都是自嗨式的耍流氓,量化标准只有一个:带来的真实顾客。

我给实体店重新定义了名称:「家门口的健康俱乐部共享健康吧」

营销策略上提出了“医—效—传,养—乐—粘”的六字方针,采取了共享医养平台的商业模式!(具体细节属于商业模式范畴,以后分享)总之,店铺的客流量,那是如火如荼,要求加盟合作的人,也纷至沓来。

营销的过程是:认准买家,满足需求,获得回报的过程

我已认准了买家,但是满足需求,呵呵,从顾客的“需求坑”中走出来,我走了整整一年。

得顾客者,得天下,

得的是顾客的“心”,满足的是顾客“灵魂”的诉求!

这里是公号“敏芊营销随笔”,欢迎常来坐坐,我还有几个“坑”要跟大家分享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