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3》:向下的力量
不知道你是否跟我有同感,在读了很多书以后,不是越读越通透,反而是越读越困惑了,这个问题怎么破呢?
前不久,我在采铜老师的《精进3》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读完《精进3》的那天早上,我印象非常深刻,我正准备出门上班,突然我脑海里蹦出来一个问题:“我所学的知识的下一层是什么?”
这个问题源于采铜老师在这本书里提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向下聚焦”。它不仅适用于注意力管理,还可以迁移到学习方面。
采铜老师说:“往下走一层去聚焦,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这句话让我联想到一个关于“知识大厦”的类比。每一门学科的知识,都是一栋大厦。我们平时接触到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四层,从上到下分别是经验层、操作层、模型层和原理层。
经验层处在这座知识大厦的最上面一层,它是在我们实际操作或行动过程中,产生的感知、故事、案例、类比、实验、观点等。我们日常能够接触最多的就是经验层的知识,这也是大家最喜欢的;
经验层的下面是操作层,是一些上手可用的流程、方法等,比如大家熟悉的脱不花《沟通的方法》;
操作层的下面是模型层,是在一定场景下,针对某些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比如演讲模型。
最下面一层是原理层,是这座大厦的地基,也就是那些不变的规律和通用法则,比如墨菲定律、二八法则、对立统一规律。
提醒你留意一下,你身边那些高手之所以能够更加高效地学习,甚至在短短几十年内就掌握了别人几辈子都学不完的知识,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高手懂得去挖掘原理层的知识,并且能够加以灵活运用。
大家想象一下,当我们看到一棵树的时候,最容易看到的部分就是暴露在地面上的果实、树叶、树枝、树干,而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就是地下的树根。树根虽然深埋在地下,但它才是一棵树最有力量的部分,时刻滋养着树的生命。如果我们把某一学科的知识比喻成一棵树,知识的根基就是那些不变的原理。
在汉语里,有一个字刚好能说明“向下的力量”,就是人才的“才”字。“才”在甲骨文里的写法,一横表示地面,横以下的部分是向下伸展的根须,横以上部分是树木刚刚发出的嫩芽。这个字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成才,必须先把根基扎牢。
这本书给了我一个非常重要的启发:“学习知识,要向下挖掘。”正是这种“向下的力量”把我带到了个人精进的下一个阶段。简单来说,可以概括为两句话。第一句是不做加法,而做减法;第二句是不求向上伸展,而是向下深挖。
在读书的时候,我不再贪多求快,每次拿到一本好书,也不再急于把它读完,而是提醒自己静下心来多去思考,时不时问自己:我所学的知识的下一层是什么?另外,我在选书方面也变得更加苛刻。我更愿意花精力去读那些高于自己认知的书,但这些书也许不太好懂,却能帮助我们看清这个世界的底牌,比如《道德经》、《毛泽东选集》、佛学经典等哲学类书籍。
不仅如此,它对我写作也同样有启发。过去三年多,我一直有写作日更的习惯,写作对我来说也是自我精进的很重要的方式。但是时间长了,我发现难免会为了完成日更而日更,写出来的文章我自己都觉得深度不太够。最近我也做了一个调整,不再去强调日更,针对一个话题给自己留出更多的思考时间,从各个不同的维度去写,尽可能挖到底层逻辑,这对锻炼我个人的深度思考能力非常有帮助。
采铜老师在书里面写到:“浮于表面的学习和思考远远不如深入地挖掘来得有趣。”幸运的是,我已经体会到了这种乐趣。
罗胖曾经说过:“成长不是向上,一路向空无一物的天空伸展自己的过程。成长是向下,向脚下看,把自己坚信不疑的那些道理和概念从泥土里拔出来看看,看到它的底座的过程。”
正是这种向下深挖的力量托起了我们向上精进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