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送教下乡”活动听课心得

2019-09-28  本文已影响0人  常轶聪

9月17日18日两天,我市开展了“送教下乡”活动,本次活动分别由北师大附中教师、我旗教研员和我校教师共三人为我们呈现了六堂精彩的课,讲授科目为《昆明的雨》和《周亚夫军细柳》,两天听课,受益良多,下面我从语文课堂的朗诵、写作和课堂效率三方面谈谈学习心得。

一、朗诵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个人的朗诵水平实在是差强人意,为此时常倍感惭愧,也因为如此,我的语文课对朗诵总是不太注重,一者觉得学生总是读不到位,自己光会口头指导一下,却从来示范不好,反反复复地读,总觉得浪费了时间,效果却不佳;二者认为,朗读是为了把握情感,而情感的把握完全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来完成,既节省时间,又训练学生应试技巧。因此,每次语文课上我留给学生的朗读时间总是很少,读文章也多以默读和速读为主。这次听三位老师的课,却实实在在为课堂上学生的朗诵所倾倒——读周亚夫,便声如洪钟,坚定而利落;读昆明的菌子,便软软糯糯,听得人口舌生香;连那句简简单单的“天子且至!”也读出了天子先驱的气势恢宏。连句子的标点符号都要反复品味,读出不一样的感觉来,一句话,也许要三五个同学来读。只在这反反复复的诵读中,无需费力地解读文本,作者的感情便自然流露出来了,文中的人物形象也跃然纸上。学生们通过朗读沉浸于文本,也更深地解读了文意。

可见朗读的魅力和效果!

二、写作

每个语文老师都知道写作于语文的重要性,我们总也批评学生愁写作文,其实老师又何尝不愁教作文。然而,纵使我们使尽浑身解数,一到写作,学生还是没素材、没思路、没语言表达,你也只能长叹一声,把那说了无数遍的写作的金科玉律再提一次。效果却不会和之前有什么差别。

可是几位老师的课堂却让我感受到了写作融入生活,融入日常课堂的益处。写作水平的提升的确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可是我们总是期望在一学期为数不多的几堂作文课上一蹴而就,其实,我们应该将写作训练在平时的教学中化难为易、化整为零。仿写几句话,将散文改作现代诗,细写一个场景片段……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既不会占用太多时间,而且可以当堂反馈,而且小片段降低了学生的写作难度。如此日积月累的训练小练笔,效果一定是惊人的,但是在课堂上的练笔要由课文引入,先给学生以方法指导,写作要求也要指示明确。

三、课堂效率

几位老师的课堂容量都比较大,但是完成情况良好,我想这就是高效的课堂。这种高效是如何完成的呢?我总结了几点:首先,学生的课堂习惯要严格要求,比如组内讨论的分工,比如类型题的表述模式等等,在平时都对学生有明确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也就更井然有序;其次,详略得当,课堂要有所侧重,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该一笔带过的环节就不必赘述,环节设计也要讲究这一技巧,比如《昆明的雨》一文的朗诵,不必全文或整段地朗读,只抓住其中那么几句典型的句子反复诵读,却能事半功倍;再次,必要使用多媒体,可节省时间,且给学生以听说读的多重训练,视觉和听觉的多重刺激。

总之,作为一个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本次活动教给了我很多实实在在的课堂技巧,也让我对自己的日常教学作出了很多反思。“路漫漫其修远兮”,希望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这些经验和反思能指引着我走得更好更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