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窗十年后失业!大学教育,到底教育了什么?
据教育部公开数据,2021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高达九百多万人,但成百上千人竞争一个工作岗位的惨烈景象却随处可见。
如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下,很多大学生注定将“无业可就”。
这样的消息,一年比一年多。
父母付出了大量精力和资源,将孩子送进大学深造,期望学成归来能有所成就。
然而真实情况是,大多数人毕业后拿着三到四千的微薄收入,却看不到太多晋升的希望,部分人群更是直接找不到工作。
02
教育是为了改变现状,追求更好的未来,但经历寒窗十年的苦读考上大学之后,却又成为社会中默默无闻的角色,不禁让我们反思:
“大学教育对个人发展,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我以此为主题,采访了一些在校生和毕业生,
有人说为了拿到大学文凭,之后好就业;
有人说是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这是未来的立足之本;
有人说可以拓宽眼界,对今后的发展有利;
在人们心中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上大学,就是为了今后的发展。
既然是为了今后的发展,那为什么大学生就业会越来越难呢?是学校传授的知识技能不够用了?还是不管用了?
我想,很多人认为的“大学教育”,并非其真正的本质。
大学,作为人们心中的高等教育学府,一定有着更加深层的意义存在。
我偶然读过一篇文章——《我们接受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学到知识》,文章提到:
大学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能够自己规划人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结合身边的情况,我想这正是大学教育的意义所在。
03
大学教育从根本上,可以看作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非功利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全面的全面发展和完整的人。
“专业教育”,与专业知识分类、职业取向密切相连,以培养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人才为目标。
现在太多人认为,为了更好的工作能力和就业水平,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
但是对于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来说,通识教育才应该是大学教育存在的初衷。
耶鲁大学前校长——理查德·莱文说过:“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理查德·莱文认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们根据自身意愿,在大学毕业后才需要去学习的和掌握的东西。
那么,大学教育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理查德·莱文在《大学的工作》中提到: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对于学生而言,能够自由的发挥个人的潜质,自由的选择学习方向,确立人生的目标,那么将不会对自己的前路而迷茫。
民国时期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提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蔡元培先生北大任职期间,以“兼容并包,自由独立”为教育理念,并以此奠定了北大的基本品格。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不只是注重学习成绩,教育应该是赋予被教育者发展自己的能力,让其拥有健全完整的人格修养。
并且,学生的人格性格,也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教育,在于育人,而非制器。”
04
大学教育以“育人”为理念,通过良好的通识教育,赋予了学生正确的三观,和健全的人格。
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自己的性格、言行判断,会产生更加清醒且自觉的认知。
能认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能明白自己的目标何在,能确定未来的方向,自然就能做到自主且独立的发展。
这不正是大学对一个人最有益的教育方式了吗?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一味紧盯专业知识技能,而忽略了人格思想的培养,那么除了所学的知识技能之外,也就难以精进了。
05
大学教育,在于为今后的发展打基础,对专业知识技能有所认知,对自己有所认知,对未来发展有所认知。
一个合格的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应该明知自身长短板,勤于学习,不断拓展和补足,自省自正。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怀着不断突破的勇气和坚毅的品质,直面挑战。
那无论就业情况多么严峻,始终能在未知的明天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常立于不败之地。
这才是大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