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说黄贱污,绝对小看了这部高分新剧
最近大家都在偷偷看一部热门剧。
这部剧,Sir早看了。但反而是最晚提的人——
伦敦生活
Fleabag
说它高分剧,当然。
豆瓣9.0。
英国《电讯报》评五星:
华丽、粗暴版的《BJ单身日记》
但大多数刷它的人,看中的都是那些羞羞的东西。
什么约P成瘾啊、又黄又暴又“爆”……
还争先恐后上这张图,生怕奥巴马不知道自己被猥亵了——
贴这样的标签:
#黄#、#污#、#贱#、#全程高能#···
……哎,太套路了。
在Sir看来,这剧,一定要抓住关键词。
如果看完全剧,除了说些“人生好虚无啊”“单身好孤独啊”,这一类没头、没尾、没用的丧气话。
那可就辜负本剧编剧(也就是主演菲比·沃勒-布里奇)的一片苦心了。
来,一起打开本剧的关键词。
婊是一个。
伦敦是一个。
Sir先说——
婊
这剧,简直是为中国人发明的“各种婊”拍的(看来婊不是我们独有)。
先看女主。
她可以说是“婊之大集合”。
女主是个伦敦生活的单身屌丝。
没钱,没事业,唯独有一个闺蜜,还被车撞死了。
于是,这个世界上——
就剩下我自己了
不,你先别忙着可怜她(她的圣女渣男友就是犯了这毛病)。
很多事,都是她自己作的,可谓婊性难移:
首先,她是绿茶婊。
别看和闺蜜好得蜜里调油,但女人之间,唉……就是看不得人家找到“真爱”。
所以,转身就睡了闺蜜的“真爱”。
其次她还是地沟油婊。(打扮随性,重口味,说起黄段子眉飞色舞)
她还不想承认呢,直到被男友发现了电脑的搜索记录。
再次,她是羊杂汤婊。(外向,随性,爱自黑,其实非常自恋)
整天在马桶上数炮友。
但凡是个男人,就以为对方要上自己。
第四,她还是个低配版的咖啡婊。(永远不知道拒绝,越多人欣赏越好,外表温柔,内里腹黑)
帅哥凌晨两点来约炮。
全心全意配合。
所以你不得不从床上起来,喝点酒、洗好澡
不管老得多掉渣的男人,夸她两句就能上。
很容易复合,一心只想睡,还不想谈感情。
P.S.以上括号内定义均来自度娘。
……再往下数,Sir感觉,不是她做得不够,而是“婊”的发明速度跟不上。
总之,女主可谓是——
各种“婊”之集大成者。
然而配角们,也是个“婊子集团军”。
姐姐是个观音婊。(表面冷情冷性不交心,看似蔑视男女众生)
你看,表面一副性冷淡的样子,尽管话到嘴边,一两个粗俗的敏感词就是说不出。
加油,你可以说出来的
不……阴茎,谢谢
和妹妹一起去做放松身心的心灵Spa,却随身携带了那条神奇的棒棒。
后母,典型的菊花婊(仿佛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和力、人畜无害。为达目的费尽心机……抢男人一绝)。
她事业成功,是个满口“女权主义”的艺术家。
靠这副人畜无害的样子,说话夹枪带棒,还以为人家听不出来。
你看着好苍白的,宝贝
该出手时就出手,手还一点不软。
出镜不多的兔牙男,是个绿茶渣。(表面温柔邻家大哥哥。对谁都来者不拒……顺势安慰到床上)
看上去亲切、纯爱又有几分羞涩,除了兔牙外,其他属性都蛮可人。
然而事实证明,也是个拔屌无情的家伙。
最后,来说说女主的圣女渣男友。
天天用大道理砸对方,幼稚地想让生活标准化。
一方面鄙视女主的性癖好,一方面又控制不了自己的怪癖。
(他一说出两句名言,就要赶快记下来……)
各种婊见识过了?
下面Sir说第二个关键词——
伦敦
老实说,英文的原剧名《fleabag》和中文译名《伦敦生活》,Sir觉得都不错,都很贴切。
flea是跳蚤。
fleabag,则有脏兮兮的睡袋、廉价小旅馆、蓬头垢面的人等含义。
这个比喻不止一人会联想到张爱玲——
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虱子。
放大了看,中文名中的“伦敦”,指的既是伦敦,又不仅是伦敦。
这个伦敦,更像是一种年轻人生存的城市象限。
这个伦敦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首先,太“贵”。
女主经营着一家廉价咖啡店。
平时生意不行,还老遇到蹭网蹭电的人,赚钱艰难。
你需要点什么?
不了,谢谢你,我不用……
但看反面呢?
顾客(包括她的熟客——姐姐、姐夫)买个面包,都嫌贵。
伦敦就是物价高!
每个人都感觉自己付出太多,挣得太少,活得太累……
呵呵,这不也是北上广深的城市病么?
其次,伦敦太“礼貌”。
回看《伦敦生活》第二集开头那段,很有意思。
女主坐地铁,突然看见地铁上所有人,都魔幻起来。
前一秒还跟着地铁晃荡,若无其事……
后一秒竟然又哭又笑,还撕心裂肺地嚎叫!
这尼玛哪里钻出来一车厢的话剧演员深井病啊。
每个人都外表很得体地……过着心灵很dirty的生活。
在公共场合装一装,太正常了。
但编剧将这种装,也带入到家庭成员之间:女主、姐姐、老爸。
亲人之间,永远装装装……装出一切都好的样子。
姐姐突然自个儿泪崩,自个儿哭完——
我很好
老爸,人后偷偷抽泣。
然而前一秒——
我有一个好的生活,而且我很快乐,好吗
每个人生活都是一坨屎,装作没事罢了。
那么唯一不装的,该是女主吧?
不,Sir前面说过啊,她是“婊之集大成者”。
她眼里,看得见周边所有人的问题。
唯独看不见自己的。
觉得自己很委屈……这不是和自私的我们一个吊样吗?
平时人五人六,只有崩溃时刻,才说出心声——
不知怎么我觉得没有人愿意上我
才是对我来说最糟糕的事情
编剧菲比·沃勒-布里奇(前面说了,她就是女主),觉得“装”这个点子最赞。
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菲比表示: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属于英国文化中,礼貌的那一部分。
也正是这种礼貌,写起来很有意思——礼貌下面,总是藏着一股消极的挑衅。
这种礼貌的“装”,是伦敦独有吗?
咱中国人不也擅长表面功夫。
每个人都摆出一副谦恭的样子,却无意深交。
说白了,在看似无节操的约炮、讽刺和挑衅中,《伦敦生活》向现实划开了一道道豁口,指向这个有病的时代,周围让我们觉得有病的那些人和……
我。们。自。己。
我什么事都办不好
你知道吗,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是这样
但他们从来不会开口谈论
那我就彻底地孤单一个人
这个时代太快了,快得让我们根本来不及好好认识一个人。
快得我们只能通过贴标签,才能记住每一个认识的人。
为什么朋友圈那么多虚荣病、孤独症、好胜病?
因为我们只看到TA的一面。
更讽刺的是,当我们一边用各种“婊”简化别人时,一边又在抱怨,自己不被理解。
于是,孤独的我们被推着,继续认识更多的人,贴更多的标签。
一个无解的死循环就这样结下来了。
其实,我们本可以多了解一下对方。
倾听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故事。
对彼此做过的蠢事和打过的小算盘给予理解。
人都会犯错误
这就是为何他们会给铅笔装上橡皮头的原因
说白了,《伦敦生活》是用“自焚”的方式向孤独宣战。
孤独是这个时代的传染病,如果你以为解药是黄、污、贱。
那活该你继续孤独。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B站就有。
编辑助理:请叫我的全名达闻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