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力-64 | “刻意练习”你用对了吗?

2023-11-08  本文已影响0人  好奇的表哥

也许你听过“刻意练习”,但对刻意练习的理解是否就是“刻意”地去练习?答案是否定的。

一、你对“刻意练习”的理解是对的吗?

“刻意练习”这个概念其实已经存在很久了,它是由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科学家罗伯特·普尔在他们的书《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中提出的。他们经过大量的研究后发现,那些所谓的天才,其实并不神秘,他们就是用了“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练习”而已。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普通人也做到这两点,我们也有可能成为天才。

大多数人认为的“刻意练习”就是不停地重复做某件事,认为这样就能提高水平。但其实,光靠这种埋头苦干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用正确的方法来练习。

二、“刻意练习”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

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呢?

首先,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比如练琴的时候,我们要清楚地告诉自己,要连续弹三次不犯错,并且以适当的速度弹完整首曲子。而不是简单地设定一个“我要练琴半小时”这样的模糊目标。这样我们的注意力会更集中,精力更专注,技能也就能得到更快的提升。

其次,练习的时候要极度专注。就像《认识觉醒》这本书里说的,短时间内100%的投入比长时间70%的投入效果更好。因为真正让我们专注的,不是靠毅力和耐心,而是靠我们不断发现技巧上的微妙差异,还有对关注点的持续留意。

然后,我们还要能够获得有效的反馈。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帮助我们认清自己的不足。没有反馈,我们就容易出错,容易分心,也很难快速提升个人能力。所以,有教练指导是最好的,有老师批评也是好的。如果自己一个人闭门造车式的练习,就容易分心,也容易让自己在低水平阶段停留不前。

最后,我们要在拉伸区进行练习。一直重复已经会的事情没什么意义,挑战太难的任务又会让自己感到挫败。最好的状态是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这本书就提到了一个模型:当我们感觉厌倦时,说明我们应该提高难度;当我们感到焦虑时,说明我们应该保持当前水平进行专注练习。这样反复交替,就能让我们进入心流状态,沉浸在其中。也就是说,我们每天要做的事情,应该是那些有点难度但通过努力又能完成的事情。这样就能让我们跳出舒适区,避开困难区,保持在拉伸区进行练习。

三、以练钢琴为例,告诉你“刻意练习”怎么用

那么在实际的学习中怎么应用这四个方法呢?就拿练钢琴来说吧!很多小朋友练琴都是一遍遍重复弹同样的内容,但如果我们用刻意练习的方法去改变这种方式的话,可以先让小朋友弹一遍给我们听。如果发现他们有不熟练或者容易出错的地方,就可以让他们先专门练这个小节(也就是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只要他们能连续流畅地弹三遍不出错就算完成任务了(这就是目标要具体清晰)。而在练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这就是及时有效的反馈)。这样小朋友就能很快进入状态(也就是沉浸在其中)。虽然他们可能会觉得累,但这样他们会有成就感。因为他们已经克服了自己最困难的部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