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益:如何回应“得病是为了获得好处”

2024-02-29  本文已影响0人  哦一只叶子

来源:得到 李松蔚 心理学通识133

社会环境对抑郁症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现在我们对抑郁症的关注越来越多,一方面加深了了解,另一方面也有人担心,会不会一些人没病,却为了获得关注和潜在好处,维持或加强症状(想起了《武林外传》的李大嘴)。

生病,怎么会有好处呢?

生病会改变人际关系结构。例如工作责任的再分配,被诊断的“病人”往往有更大的特权。例如少承担责任、犯错更容易被原谅等。

包括亲子关系,孩子“感冒生病”了,就可以请假不去上学。孩子得了“抑郁症”的诊断,父母就不能再强逼他去上学,孩子也有了分庭抗礼的“权力”。

康复的难度提升

但这不是说,病人都是为了得到了好处。“客观存在好处”与“为了好处才得病”是两件事情。一般而言,一个疾病获益越大,康复起来越困难。

例如恋人分手,小a因此抑郁,小b就不敢分手、细心照顾。等好了一些,小b提出分手时,小a又会再次抑郁复发。

但这不意味着小a是“故意控制”生病,病情并不是病人能控制的。小a自己也可能把小b的照顾当作“施舍”。这个区分非常重要,否则病人会再次被“污名化”,我们看到这个现象是为了有新的角度帮助患者,而不是给患者戴上“莫须有”的罪名。

如何减轻获益对康复的影响

调整人际关系,创造一个更有利于康复的环境。即“让生病这件事不那么重要”。

例如失恋的例子,小b对待小a的态度,不管是否生病,都用差不多的态度对待。原先就想关心,但不因为生病多一些关心。原先就想分开,那就彻底分开,相信他依然有很多人帮助,并不把责任都扛在自己身上。

是否把人逼到了不生病就没法为自己争取权益的状况?例如孩子学业压力大,只有生病的时候,父母才会减轻负担,一康复就好转,那么“生病”在无形中就会变成孩子与父母博弈的筹码。破解的方式是,孩子能表达自己的压力,父母也能尊重地回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