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回来啦——记寒假第一次谈话

2020-01-12  本文已影响0人  2019那些日子

儿子放寒假,到家啦!提前几天,就和先生一起,整理了他卧室和书房,今天回来,大姨和表姐去排队,在万达巴奴吃的火锅。孩子从早上奔波一天,18:46才到。我去出站口等,都是望眼欲穿的家长,等待在外求学的游子归来。好像接站的爸爸多一些。孩子还是那么瘦,看上去有些疲倦。

晚上到家,他洗完澡,显然精神好了许多。三人少有的聊天开始:

请教哲学基础问题

孩子已经在读清华大学出版的《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我还没开始,可是已经报了西方哲学史的课程。2月28号就要交导言和第一章的作业。

心里焦虑是因为《中国哲学史》课程还有一次讨论,还有过关作业要交。一直是心里的一块石头。

聊起学哲学的心得,我说自己原来都是线性思维,一条直线。哲学的基本问题,我是这样简单思维:我从哪里来——娘肚子里来;要到哪里去——坟墓里去;我是谁——**嘛(我的名字)。

可见,一学期的啃读,并未改变固有的思维图式。我忙于完成作业参与讨论,并未对这个问题做深入的思考。

儿子:我是谁?是你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面,并非只有一面。你要思考,哪个是真实的你。但是你认为的你,也许并非真实的你,因为是主观认识;别人眼中的你,也不一定是真实的你,因为每个人看法不一样。

我:嗯,自己的主观会影响到看法,并不是真实的,只是我眼中的真实。别人的客观对我的主观来说是客观,但对别人来说,也是主观,因此,并没有绝对的客观,只有相对的客观。

仅仅讨论了这一个问题,已经觉得孩子辩证的思维模式大大超越了我们,应验了那句话:我们做家长的,只有一些可怜的经验,却被反复拿来叮嘱孩子们。知识没有更新,图式依然僵化。看来,不学习不成长,必将落后,与孩子们没有共同的语言密码了,更没有共同交流的场了。

关于读书

儿子说,在学校只有一个qq好友爱读书。好友读了西方哲学,能够聊的来。其他同学都不读书。或是将阅读当做消遣,正如追剧一样。不是忙于学习,顾不上,就是不想学习,打游戏。女生呢,就是学化妆,晒美食,也没有可说得来之人,似乎都不在一个频道上,没有共同语言。儿子很感失落,而他谈的问题——学习不重要,自己内心的幸福才重要,自己的感觉才重要,也不被理解,被当做怪异的思维。儿子的意思是追求学习过程的快乐,并不是以分数为目的,可是,这对于应试教育下的学生来说,确实觉得儿子追寻的目标与自己的目标迥异。

我:啃读了一学期的中国哲学史,读的时候特别费劲,充满无力感挫败感,甚至有种愤怒。

儿子:那我和你不一样。可能我是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来读,有些人生问题很迷茫,所以读起来觉得很有意思,有些问题豁然开朗。虽然读的时候需要思考,需要费很多精力。

我明白了:自己觉得要交作业,有外在的压力,不愿意让权威否定我,所以,我读的时候没孩子那么纯粹,有功利心,有急躁,也有对权威同修评价的担忧,所以,会时时情绪干扰。之前自己感受更多的是,因为你搞不定这门课,失去了掌控感,还有啃读本来就是像翻越一座大山般艰难。与儿子解读完全不同。

关于读研

儿子说,自己处在保研与不保的边界,即使保,也可能是本校的研究生。可是他不愿意在本校读研,因为学校太偏远,力图自己考出去,大城市闯一闯,繁华的都市看一看。对于此事我甚是焦虑,他却很平静,总说到时候再说吧,现在说那么多也没用,一贯的从容,谨言慎行派。不像我,喜欢幻想喜欢规划,似乎这样就可以安慰自己,觉得自己不庸常,不浅薄。他更像爸爸,话不多说却非常务实。儿子还说,真考不上研就工作,工作我也不会太差。嗯,满满的自信。看来,研究生无论是保还是考,都没有太大的压力,也让老母亲心里有底了。这一次回来,感觉孩子事事有自己的主见,成熟不少。

关于爸爸

哈哈,这是一个开心而又隐晦的话题。隐晦是因为爸爸在家里的形象永远是在看视频,练书法。开心是爸爸现在主动动手参与家务劳动。爸爸提出去烧水泡茶,又问明天卤面要炒的肉拿出来没有。儿子惊异地“咦”了一声——觉得从不粘手家务的爸爸,变了。我解释说,爸爸现在工作不忙了,主动承担很多家务劳动,也非常在行。妈妈学了心理学,有很多觉察,也变得不强势了,我俩的关系越来越平等了,家庭氛围越来越温暖了。儿子点点头,仍然是很淡定的态度。但我能感觉到他心中隐隐的快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