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与人生大事

2019-09-29  本文已影响0人  柯莱子

开学后搬到新的宿舍,有了自己的两个小电炉灶,一直想要做饭,但是一直没时间买食材。打电话跟加州的朋友顺口说了一句,她推荐了一个帮忙把食材配好并配上菜谱的公司,发给我了一个邀请免费拿到一小箱食材,差不多六顿饭。今天趁着周六,说服自己做了这学期的第一顿饭。

菜谱是土豆泥胡萝卜配鸡胸肉, 从洗、切胡萝卜开始。按老习惯放起了音乐,法语、英语、西班牙语混杂的爵士乐顿时让长度八步的小屋活了起来, 突然觉得做饭是一件无比令人愉悦的事情。手上机械的切着菜,大脑思绪便得到解放开始放逐,回想之前一直说着没时间做饭,其实一定是潜意识里觉得做饭这件事本身没有意义。

意义这件事情很有意思。不同的洗脑方式总结出不同的意义,每一种解释人生的方式总需在世界的“黑白“系统里将事情划分个好坏。没有哪种洗脑方式比另外一种好,但最好的是被一种思路彻底洗脑,便不会对人生意义产生任何质疑。世界仿佛多彩,仿佛多样,仿佛多学一种语言多走一个国家就能认识截然不同的一群人,但虽然每种文化独特,人终究是被某种特定思想抚养长大的不完美个体。Imperfection这个词真的是被用的太频繁了。区别总是令人眼花缭乱,像巴塞罗那或是纽约的夜晚,光怪陆离的现实魔幻般神圣,一个个现代版”地心说”顿时给个体的存在加上了光环。我真的希望可以相信人类的内心与其创造物一样光彩,但最后每个社会的塑造还是基于同样的自私因子,表面区别只是被不同粉刷颜色。中文、英文还是法文,早上吃小笼包、贝果还是可颂。

被洗脑是轻松的,可惜我选择质疑。在不同文化下熏陶的结果意外的变成了质疑所有说法,甚至质疑自己的质疑。忘记哪个哲学家说的了,选择相信一个东西的人还有可能撞上真理,但是如果不相信任何事情便等于永远不可能找到真理。还蛮有道理的,但我依旧只是耸了耸肩。大卫休谟没找到真理,一个人类集体社会千百年没找到的东西,我觉得我找不到还蛮正常的。从另一方面想,究竟是找不到真理还是,真理入不了世?如今社会构造让人连自我都找不到,何以找真理?若这个假设成立,那另一系列问题是,要改这个社会还是修改存在的动机?既然社会不可避免的不完美,那降生于这个社会的终极目的是否是寻找真理?若真理又是一个像时代广场一样令人飞蛾扑火的存在,怎么办?若“真"根本不在“理”里面,怎么办?我觉得我才20,还有机会质疑一段时间。

当我开始烧土豆的时候,我发现做错了一步。其实我刻意错的,菜谱上明明说第一步是烤土豆和胡萝卜,之后才可以把土豆碾成泥,但我习惯中式料理的大脑因为不觉得“烤箱”算是做晚饭的器具之一,所以自动决定,我可以炒土豆使之变成泥。其实我知道如果炖一下是会变成泥的,但我上次去超市没买锅盖。一个美式料理遂演变成了炒土豆块。

以“我才20”的理由宽赦自己,就连我朋友也会笑笑觉得我这个结论来的太容易:既然都想这么多了,难道不会把明日的不确定性加上去吗?但我觉得最可怕的不是明日面对死亡的可能性,而是抓不住时间飞逝的无奈。大脑存储的任何记忆都存有错误,使过去的一切变得虚假,于是过去的20年只有现在这一秒的真实性,并且在已知的将来也会是同样境遇,如此存在着实太轻薄无奈了。就像以为土豆块会在某一个瞬间变成理想的土豆泥,但最后还只是有土豆块,oops。不好意思,最后的晚餐还是不是理想的那样。

可我并不觉得我做的饭失败了,我不是很在意。I don't know, I don't care 是我的口头禅。为什么理想中的就是最好的?为什么土豆泥比土豆块好?为什么脑海里编织出来的一堆虚幻怪东西可以来衡量我这一刻真实的一秒的好坏?如果没有这一刻真实的一秒,理想根本不得以存在。社会喜欢虚假的说“做你自己”,其实基本是在说 “向别人证明你在做你自己,而且证明你这个所谓的‘自己’比别人的‘自己’要厉害。” 然后大部分的任务都在让人追求一个幻影。人们嘴上口口声声的说想要追求真理,结果大部分时间还是浪费在幻影上,包括我也是其中一个。然后人们非要找出一万个理由说这一代的人类比上一代的人类厉害,能更接近真理。但就算是弗林效应也只能证明在教育进步之后,人更加会做数学题而已。好吧,反正又是一个时间版“地心说"。

完成的时候尝了一口鸡胸肉,啊有点咸了。我于是决定打一个奶昔配着吃,一个香蕉、两个橘子、一些牛奶和打汁机的一分钟。奶昔没出现在我预想的晚餐里,但我喝了一口完全陶醉其中,简直是本顿晚餐最棒的亮点,甚至让我的鸡胸肉也变得美味可口起来。

最后,我没什么答案也没什么态度。有人说选择质疑太痛苦,我觉得还好吧,就像选择其他任何一种理论一样痛苦。沉浸于层层逻辑游戏中,一万个人一万个可怜方式。

欢迎你来跟我讨论,但请不要跟我理论,I don't know and I don't care.

最后附上晚饭完成照,各位晚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