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仅为宝宝树立榜样,为何行不通?
1
研究幼儿心理的学者们普遍认为,当儿童长到一岁半时,就开始模仿成人的言语和行为。此时,宝宝上下肢体的活动开始协调起来,其性格或人格也即将发展起来,同时他们开始尝试表达内心的想法。
因此,该年龄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是一个需要父母辛苦努力的阶段,我们务必谨慎从事,以免摧毁了生命的自然趋向。一般认为,宝宝对大人的模仿是为其日后的说话、做事打基础,关于这一点,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吧!
壮壮、妞妞和跳跳两岁的壮壮总爱穿爸爸的鞋子,走起路来感觉很神奇;一岁半的妞妞很喜欢尝试妈妈的化妆品,而且还有模有样地照镜子;两岁的跳跳则喜欢学着爸爸的样子刮胡子,虽说嘴上无毛,但却刮得很投入。
这些宝宝有趣的模仿行为,其实也是他们学习知识和适应环境的过程。如今,儿童成长从模仿开始早已成为众多父母的共识,这并非什么新观点,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儿童能模仿之前,他首先需要理解。
2
传统教育观点认为,以身教者从(跟随),以言教者讼(争吵),故身教胜于言教。于是,很多父母认为只要自己照章办事、树立表率就行了,小孩子呢,通过模仿,跟着大人亦步亦趋,比葫芦画瓢就可以了。当然,这要求父母以身作则,通过近乎完美的形象引导孩子进步。
我有一个好爸爸但实际上,自然规律才是幼儿成长的主导者,它并不在乎父母的形象是否完美,而是关心宝宝在能够模仿大人之前是否有所准备,这种准备就来自他一直在做的种种努力,也是宝宝自发性心理的外在表现。
对宝宝来说,父母作为榜样的力量是有限的。对此,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成人树立的榜样只给幼儿提供了模仿的动机或目标,并不会导致模仿的成功。每个人都知道,儿童要成为一个钢琴家,仅仅模仿那些已能演奏钢琴的人是不够的,它必须进行更多的练习。
诚然,宝宝要想弹得一手好钢琴,必须娴熟地掌握演奏所需的指法,为此他就要进行持之以恒的练习。不过,有些父母恰恰忽视了“刻意练习”的重要性,将其对儿童模仿能力的坚定信仰运用到一些高级领域中去。
比如,我认识的一些父母就特希望自家宝贝将来出人头地,成就一番伟业,所以经常给他们朗读或讲述关于传奇英雄或先贤圣人的故事,以期通过这种“典型榜样”的直接影响使宝贝长大后也成为英雄或圣人。其实,这种做法我很能理解,然而我担心的是,此种引导如果缺乏深厚、充分的精神准备,则无异于竹篮打水一场空。
3
纵观历史,仅靠模仿而成伟人者,亘古未有。虽然偶像可以点燃人的希望,激起人的兴趣,宝宝对于模仿的欲望也可以激励他不断尝试和努力。但是,如果没有大量针对性的训练,就不可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模仿离不开一定的准备在《有吸收力的心灵》一书中,蒙台梭利这样写道:
在教育领域中,模仿离不开一定的准备。儿童起初并不是想模仿,而是想形成模仿的能力,他们想把自己变成所憧憬的事物。这说明,间接准备是极端重要的。
所幸的是,自然不仅赋予我们模仿他人的能力,还赐予我们改变自己的能力。而作为父母或教育者来说,如果我们相信自己能够帮助宝宝的生命能力实现其目标,那么知道在哪些节骨眼儿上、以何种方式给予有益的帮助就显得弥足珍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