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里可以高调诵读的诗:红叶晚萧萧
如果你问我哪首诗能够描绘出你心目中秋天美景,可以高调诵读,我一定选许浑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许浑(791-858)其人:唐朝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润州丹阳人,832年唐文宗太和六年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晚唐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专攻律体,后人将其与杜甫并称,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部,位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宜人,地位特殊。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兴致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诗作。
红叶飘萧,长亭饯别,在云收雨霁的秋日傍晚,许浑登上潼关驿楼,纵目四望,北面的中条山和南面的华山巍峨耸峙,苍翠的树色随着逶迤的山势向西延伸,喧腾的黄河带着巨响流入大海。即将抵达京城,回首故乡的恬然渔樵生活,心情复杂,有憧憬也有隐忧。
秋天是一个百花凋零、众芳摇落的季节,因而唐诗中不乏萧瑟意境。但是在许浑的笔下,把看到的苍苍树色和听到河海涛涛描写得疏离有致,将红叶、长亭、残云、疏雨、翠树、黄河等进行揉合,并无凄婉之气,而是一幅生动的秋日行旅图,意境深远。
古代读书人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整个世家,肩负着家族的兴旺,学而仕则优根深蒂固,衣锦还乡是他们的终生的追求;另一方面饱读诗书后能够出人头地的机会又太少,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又给了他们另一个情绪出口,不慕名利,安乐渔樵,才是高尚之士,许浑的一生能够将两者做了很好的平衡。
许浑早年屡试不弟,南北漫游,41岁方中进士,仕途颇多周折,升迁进退不如人意,但他崇爱自然,流连风景,在旅途中,将眼中所见的壮美风光与人文历史、胸中的失意难平之情结合于笔端,既有山水风景的细腻,又有旅途的淡淡伤愁,有登山临水的的悲壮和感慨,也开阔博大的境界。
这首《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是许浑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秋天里可以高调诵读的诗,清亮刚健朗朗于胸,不亦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