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字之道散文

从李商隐《牡丹》赏析看诗风的流变

2019-04-26  本文已影响4人  梧桐树边羽

我们昨天赏析了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和《春日寄怀》,讲述了他在官场的夹心受气包人生,也探讨了他在诗歌文学艺术上的成就。

李商隐的诗缠绵悱恻,用典极多,以至于有的诗偏晦涩。

李义山的这种文学特色,被宋初的“西昆体”奉为开创者,西昆体大都是讲究用典,句句有出处的诗篇。所以有诗叹云:“诗家都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这里“郑笺”指汉郑玄作的《〈毛诗传〉笺》,通指注解。意思是西昆诗虽好,若无人注解,便读起来困难。

这首《牡丹》就是如此。但只要理清各色典故,理解起来到也不难,不像他的《锦瑟》,大部分人明明知道他在说什么,却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不说远了,看诗: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先看平仄。首句“锦帏初卷卫夫人”,“中平中仄仄平平”,这是平起押韵格式,推导出整诗平仄格式校验,合平仄(要了解平仄格式推导的关注看以前问答或文章,不赘述),颌联,颈联对仗,精致工巧。

但是有一点,平水韵中,首句的韵脚“人”和后面的“裙”、“熏”、“云”不是一个韵部,属于邻韵通押。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是一种变格。在律诗中首句押邻韵,叫做借韵,又称“孤雁出群格”。这是合乎格律诗规范的。

我们来看内容,看看晚唐第一人如何用典,如何落笔千里之外,寄情笔墨之间。

起句“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一般诗词用典,偶为点缀,画龙点睛。李商隐不同,诗题是《牡丹》,上来就让人摸风不清。卫夫人是谁?春秋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以美艳著称。子见南子,是隔着帘子,互相非常尊重的,因为南子“美而淫”,名声不好,即便是非常尊重的相见,孔子出去后还被子路挤兑的朝天发誓,我要做了啥不当的事情,天不放过我!天不放过我!

《论语·雍也》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可见南子的妖媚。在这里,隔着南子的锦帏轻轻卷起来了,无一笔写南子,南子的美各位自己想象,可别想偏了,李商隐这是写牡丹花呢。他是以锦帷乍卷、容颜初露的卫夫人形容牡丹初放时的艳丽夺目含羞娇艳。这弯绕得远吧,可是当你清楚其中这些典故,你就会深吸一口气,美艳不可方物啊。

这就晕了?看第二句。“绣被犹堆越鄂君”,据《说苑·善说篇》记载,鄂君子皙泛舟河中,划船的越人唱歌表示对鄂君的爱戴,鄂君很是感动,用自己的绣被盖住越人。这里一直有歧义,到底是拿俊秀的鄂君子晳来比喻牡丹花呢?还是被绿色绣被簇拥的越人来比喻牡丹被绿叶包裹的还未盛开的花蕾?龙阳之好,自古有之。这个越人只怕也是个极俊俏的小生。首联二句描写美女,美少年的静态美,实则写花的

承句“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这里就是写动态美了,“垂手”和“折腰”都是舞蹈,也指舞姿。女子翩翩起舞时垂手折腰,佩饰翻动,郁金草染色的长裙飘逸飞扬。牡丹随风摇曳时,花叶起伏翻卷,摇曳多姿。这两句写花的

进入转句,“石家蜡烛何曾剪”,西晋石崇为天下巨富,奢侈浪费,“何曾剪”——把蜡烛直接做柴火来烧,还要剪什么蜡烛芯?这是写什么?以烛为柴,熊熊大火,红彤彤满眼,这是写大片大片的牡丹的艳“荀令香炉可待熏”,荀令是荀彧,曹操的荀令君,他不但统领曹操的军政,还有个极其特殊的地方,他身上有自然香,每到人家,坐处三日香。古时候衣香皆由香炉熏成,荀令君就不用了,所以说“可待熏”。这一句是用荀令君的自然生香来写牡丹的

这些典故确实藏得深,但是如果大家明白了之后,自然地渗透进他的这些想象,不得不佩服李商隐用典之妙,写完了“形、神、色、香”,无一句说牡丹,却已经在读者心中勾勒出雍容富贵,国色天香的牡丹花。

看结句,“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这句字面上倒是容易理解,可“梦中传彩笔”是什么意思?“朝云”又是谁?为什么要写下花叶寄给她?这是合句,自然要回到起句的传说人物中去,才完成这首律诗的“起承转合”。

“我是梦中传彩笔”用的是江郎才尽的典故。《南史·江淹传》记载,江淹年少有才,写诗金句频出,忽然有天梦见有个人对他说:“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江淹从怀里掏了只无色笔还给他,从此之后,再写诗,跟以前判若两人,看不下去。李商隐反用典故,你是才尽了,我却在梦中拿到那只彩笔了,才气到我这里来了,书写这美丽的牡丹花,“欲书花叶寄朝云”。这个典相对简单,就是指巫山神女,取自《高唐赋》的朝云暮雨。

所以,前面云遮雾绕说了那么多,最终突发奇想,这美丽的牡丹,要写下来寄给巫山神女。名写牡丹,暗颂佳人,一实一虚,别具一格,令人心生遐想。

这是李商隐比较年轻的时候的诗,正因了这最后两句的奇想,不单单只是咏牡丹而已,可以看做是一篇用典很深,用情很飘的爱情诗。

晚唐诗风在李义山这里,就从盛唐李杜的叙事清晰、意象昂扬,中唐元白的叙事浅近、内容讽谏走入了用典精深、曲折抒情的方向。这和文学手法的不断进步有关,也和唐朝盛世走向衰败的社会原因有关。

我们赏析诗歌,不但要理解诗人和作品,更要了解背后的时代,诗歌意象的历史成因,才能真正知道为什么这些大时代的作品能长久不衰的流传下来。

这对我们搞清楚为什么现在的诗歌无法振兴是有大帮助的,我们的思维不能只限于解读古人诗词作品,更多地要考虑当下社会中诗歌的出路在哪。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