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困惑

2019-03-03  本文已影响0人  伊川新区实小张会娜

经过周围语文老师的交流和讨论,我们觉得在日常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渴望得到解决:

1.每次参加培训都会有很多收获,但是回到单位以后,在工作中又觉得理论联系不上实际。

所以有一部分老师觉得可以在培训中增加课例的展示,比如可以在带学生的课例展示之外,再加一些说课和微课的课型展示。

也有一部分老师觉得可以加强理论性知识的培训,可以讲得更加细一些,贴近更低层次老师的理论水平,让她们接受起来更容易一些。

2.统编版教材弱化了拼音的分量,在讲授拼音时进度相当快,后来我们就发现孩子的拼音使用水平有下降。

具体表现在给汉字注音时错误比较多,看拼音写汉字时往往由于拼读错误导致失分。

拼音的比重到底应该给多少?

3.感觉统编教材的识字量,写字量增加的很多,语文元素的呈现也更加密集,在教学中感觉学生有点跟不上趟,这方面该怎么训练更合理?

4.统编教材增加了传统文化的比重,那么在教学中,对于传统文化的讲解到什么样的程度更合适?

5.新教材提倡阅读教学,除了师生共读还要求家长参与,这就要求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当中,与孩子一同成长,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不孤单。可在询问孩子的过程中,发现极大多数的家长都没有做到这一点,有时也会在班级群里跟家长沟通,可家长要么说没空,要么说他们不识字,不懂得读,请老师多费心之类的话。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与家长交流?怎样才能做到家校联动,给孩子们提供好的阅读氛围?

6.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新教材的知识体系把握的不是很到位,有的部分会把握不住编者意图,而参考书又比较笼统,这个情况怎么改善?

7.识字教学怎么才能更迅速有效?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哪个更好?

8.老师们普遍发现,低年级的孩子说得比写得好;高年级孩子写得比说的好。这里面并不单单是胆怯或者不愿意表达的原因,具体原因千差万别,很难归纳,但是这个现象确实存在在农村很多学生身上。

以上,只是在具体个体身上的比较,放到整体环境中来看,孩子们普遍表现出说与写的能力都很欠缺,口语交际不能根据环境变化灵活组织语言;写作言之无物,所以说,口语交际和写作依然是授课过程中的两大顽疾。

如何达到说与写的协调发展?

9.孩子们在做阅读理解类习题时,不能敏感把握文本重点,或者说归纳不规范不准确,怎么办?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