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打奥克斯,小米笑眯眯
网上有段子总结格力打奥克斯:
格力:你的空调质量不合格。
奥克斯:你抵制国内民族企业,就是不爱国。
格力:你的空调质量不合格!
奥克斯:我抽检合格!
格力:你的空调质量不合格。
奥克斯:你的意思是通过质检部门检验合格的产品不合格,对吧,你这是在诋毁质检部门。
小米看了看,然后大喊空调便宜卖了啊,不要30点,也不要10个点,只要5个点的毛利。
目前还不知道奥克斯实情究竟如何,但从他们回应来看,明显底气不足。并不是格力的董明珠强势,奥克斯的郑坚江也不是吃素的。要论造势宣传能力,郑坚江丝毫不输董明珠。
1986年,郑坚江创立奥克斯,一开始做电表设备制造,1994年才转型制造空调。
在小米的雷军宣扬极致性价比之前,郑坚江就靠低价这把利刃闯荡江湖。
雷军公开喊只要5%的利润,而30年前做电表设备的郑坚江就发现这个行业真的就只有5%的利润空间。当他偶然得知空调有40%的利润空间时,立马转向做空调。
1994年郑坚江正式进入空调业,建立奥克斯品牌。当时的空调市场上已经有海尔、格力、春兰、美的等大巨头,给奥克斯的机会不多。
郑坚江的策略很简单,不要40%的利润,只要10%即可。先在浙江省做了六年,低价策略很成功。
2000年奥克斯正式进军全国空调市场,拿出低价的屠刀,喊出“质量是爹,价格是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爹好娘贱?不过的确没什么作用,市场反应平平。
郑坚江横刀立马狠下心来,2002年4月,奥克斯发布了《空调成本白皮书》,以1.5匹的空调为例,揭露了行业底价:
生产成本为1378元,销售费用370元,商家利润80元,厂家利润52元,而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售价高达3000到4000元。
十几年过去了,价格和当初一样:奥克斯还是卖一两千,别的品牌还是卖三四千。
不过局面大不相同了,奥克斯很快崛起。在此过程中不断多元化发展,房地产、汽车,甚至曾经做过手机。尝试一圈,不成功,回来继续做空调。
这和格力正好相反,靠空调起家的格力,在董明珠的带领下,试图搞多元化发展,做手机失败了,但据董明珠说没有,还有后手。做小家电也没什么起色。力挽狂澜要做新能源汽车,结果董明珠自己搞得一地鸡毛。
而奥克斯空调借助电商平台做得风生水起,成为电商平台空调销售老大,也成为行业的老三,排在格力、美的之后。
董小姐也曾主推电商平台,要求每个员工都做微商卖空调,自己也开了一个微店,打了很多线下的广告,销售额还没有广告费多。
电商优势,也让奥克斯毛利率迅速提高,从2012年的11%,提高到2017年的28%。但还是行业最低,最高的是空调老大格力,39%的毛利。格力毛利高除了品牌和行业地位外, 还有上市公司需要做业绩的原因。
所以,千万不要相信商人的低价承诺,如有机会赚到更多钱,他们会毫不心软。
承诺硬件毛利只要5%的小米,在空调行业刚刚起步,和奥克斯一样采取了低价策略。虽然体量还小,但增速很快。
而这次留给行业老大格力的时间不多了,格力怼奥克斯看起来正气凌然,占据了上风。但也选择了最危险的一种方式,把自己当枪,一不小心可能连自己一起炸了。
网上有一篇文章揭露格力销售注水,2018年的2000亿销售业绩中,应收账款占比远高于同行,是靠向经销商压货而来;同时虚假研发投入。格力披露的2017年研发经费与最终审计报告费相差超过20亿元,夸大59%。
格力疲态尽显,董小姐深陷银隆的泥潭,奋力挣扎。
成熟行业,对于差异化不大的产品来说,低价就是一把屠龙宝刀。奥克斯让行业老大如坐针毡,而小米的加入则会进一步拉低价格,对消费者来说是一件好事。
产品价格低,让消费者获益。可是上市公司股价低,就未必是好事。很多上市企业深谙这个道理,便宜就有人买,经常拆股,把股价拆得极低,吸引大量的韭菜入场。
在美国同样。很多企业股价很高,比如谷歌的股价高达一千多美金, 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价更是高达31万美元,大部分人买不起一股。有机构专门针对这部分群体做了一个系统,把贵的股价拆分成低价卖,比如把伯克希尔哈撒韦的1股拆分为31万份,这样1美元就可以买1/310000股。像是一个游戏系统一样,很多人在这里玩的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