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音字的争议
2023-10-05 本文已影响0人
快马
![](https://img.haomeiwen.com/i17692412/ee5dc98283def7ed.jpg)
贺之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其间有一个衰字,备受争议。
有人读“shuai”,有人读“cui”。我记得我当时上小学时,语文老师反复强调,这个字应该读“cui”,是为了在古体诗中体现出合辙押韵。对应到此诗中的“回”字,是可以解释通的。现在有很多老师教给孩子们的读音是“shuai”,如果读“shuai”,和最后一个字“来”,也能押上韵脚。
都是老师传授给的知识,读音却有很大争议,如此一来,不免让人困惑不解。
尽管后来教育部门发文称,要读现在的读音,也就是“shuai”,把杜牧的《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由“xia”改为了“xie”,把千里走单骑中“骑”的读音由“ji”改为了“qi”,等等等等。
再回到“衰”的这个字的具体读音,我花费了一些时间进行查阅。发现这个字还是一个通假字,“衰”通“缞”,而“缞”这个字同样有和以上相同的两个读音。其中读“cui”的时候,可翻译为“减少”,这句话整体的意思就是乡音未变,鬓发却已经疏落减少。那么,参照这层意思,“衰”就应该读“cui”,而非读“shuai”。
絮絮叨叨,写下此文。我最想表达的是:既然这些字的读音存在于古文古诗里那么久了,就让它们继续保持原滋原味 ,不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和肯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