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陈顺林工作室——一个陶罐追述贵州文化
贵州,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一个偏远落后的地带,错过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经济发展,错过了工业时代,错过了深圳特区那一个“圈”,错过了京都的“雾霾”,也错过了经济崛起的“四海八荒”。
然而今天却凤凰涅盘,成为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在“北上广”酷热难当时,贵州平均气温20-30度,当你热成狗时,在贵州还要加一件外套,这就是天赐的贵州生态环境。这也是官方和民间都在宣传也是事实的真相,然而今天我不说气候,不说生态,不说“凉快”,说一个泡菜的陶罐。
陈顺林工作室藏品-汉代泡菜陶罐 陶罐上的“漩涡纹”是汉代陶罐的标准纹饰之一,我们也能看到陶罐满身布满铁锈斑其钙化程度也能看出,也说明其年代久远。说来也巧,2017年4月带学生到黔东南岜沙苗寨采风,一路顺顺当当地到达目的地,因为不是第一次出来采风,所以安排好各自学员队伍,选择各种“战地”,开始写生风景。
在写生时,因为山里面雾气缭绕,风永远让眼前的景在变化,如同“流动的风景”,学生们急了,说老师这个风太“作怪”(使坏),我们怎么画啊。我清楚的告诉他们,先画你能看到的,稳定的部分,然后去捕捉“烟云”。再给他们说:画不能说“体验”,那是外行人说的话,画要扎扎实实的去画对象,而非体验对象!
陈老师一小时的写生示范画完收工后,回去的路上开始与学生聊天,学生突然大声说,老师路边有一个陶罐,你赶紧看看,我当时也没有注意,一个残了口的罐子,就顺手提起来,仔细一看这东西满身是犯红褐色芝麻点,陶罐上还有很多排列均匀的圈圈图案,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东西是具有考古价值的,所以小心翼翼带回酒店。经过清洗后,原来是一个泡菜陶罐。陶罐“叶子”损坏了,所以被丢弃,但是仔细研究,发现越来越不对,不是一个普通的泡菜陶罐。
岜沙中寨子,建筑依山而建战略规划第二天学生带着我从上寨走到下寨,在边走边看时我脑海里出现很多史书上记载的场景,然后开始给学生们说,这是一个军队逃到这里安营扎寨,从古代战争战略角度来说,下寨防御,上寨住人,中间粮仓,开始我误认为是南明的军队驻扎,但是房屋和粮仓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南明有屯兵遗址,如安顺屯堡就是南明的典型兵营,他们已经有集中性军事防御建筑,可守可攻,而且军事配套建筑齐全,也就是也纪律性和正规化部队,说明南明的军事已经发展成熟。然而我现在看到的岜沙确实不同,他们有自己的建筑和语言,有自己的服饰,还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样我看到他们每家每户都有现代化机械设备,但是这些东西好像成为他们的累赘,被丢弃在路边或者变成“古董”。让我感到无比惊讶,他们这种传统生活方式如此保留与延续,不受任何外界影响,他们依旧古老。话说回来,他们带有不成熟,带有野性,带有原始部落气息。
我把陶罐带到工作室后,一直查阅书本,最后确认这个陶罐是“战汉”年代的,历史告诉我们汉代陶罐非常成熟,而且开始有青陶,青陶的出现预示着瓷器的产生,这个陶罐就是这个时期烧制。从纹饰和罐子底部,得出,是汉代的泡菜陶罐。那为什么在岜沙会有汉代的标准器?他们的军事部署还要房屋建筑,粮仓都是汉代的样式。
还有岜沙苗族的服饰,男女都与汉服相类似,从画像砖可以看出汉服基本吻合。女子的服饰风格完全就是汉代贵族阶层样式,只是随着千百年的演化过程,成就了今天这样的地域特色,他们一个寨子都姓“滚”,这应该是古代被驱逐的意思,在战汉时代贵州如同原始无人区,诸侯国战争不断发生,战败必定迁徙。一个民族如此,一个军队也是如此。
他们信奉“树”为神灵,因为树在他们最需要帮助时给予了他们帮助,作为外来迁徙部队,一路走来,拖家带口,还有大量的生活生活必需品,难以想象这段迁徙花费多少岁月,然而可以肯定这只陶罐见证了这一切。
故事讲述完了,现在讨论一下贵州文化,贵州没有苏杭的文人底蕴,没有北方厚重的文明史,但是贵州少数民族的刺绣、银器,蜡染,服饰,都渗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与默契。从战汉追溯文明早已在贵州深深的扎根。
南明朝的大迁徙,给贵州一个“南明国”的浓缩。“南明文化”没有一个地方浓缩一个国家的文化系统,然而贵州确是唯一,在中国文化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域。
—陈顺林写于2017年5月
文:陈顺林
图:陈顺林工作室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