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驱型成长8

2024-02-25  本文已影响0人  乘风破浪煜

《自驱型成长: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

[美]威廉·斯蒂克斯鲁德 [美]奈德·约翰逊

18个笔记

  第8章 把控制感带进学校

>> 第8章

把控制感带进学校

>> 而到了高中阶段,孩子又感觉外界只靠如下这几个指标来定义他们:①日常成绩;②标准化考试成绩;③被哪所大学录取,而所有这些,都仅仅是一种外部验证指标。

>> 让孩子多投入

>> 我们知道,如果一个孩子建立了与老师的关系,而任务又跟老师有所关联,那他就会更加努力,也能做得更好。我们见过的老师很多:有的优秀,有的卓越,而有的只能算是一般

>> 降低学业要求和压力水平

>> 我们还认为,学生和成年人共同努力,一起来减轻学业压力,这也非常重要。

>> 家庭作业:要启发,别强制

>> 当孩子对他们的学习主题有一定决定权时,就更有可能参与并完成相关的作业

>> 等孩子准备好再教他们

>> 随着年龄渐长,大脑的发育使得学习几乎所有东西(外语除外)都变得更容易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钝锯也照样可以造桌子,不过耗时更长,体验更差,并且可能会养成以后改不过来的坏习惯。

>> 综上所述,父母能提炼出来的最核心的关键信息本身其实非常反直觉:首先,早出手不一定结果好;其次,杯满则溢。

>> •  如果可能的话,在择校时选一个在课程设计中能兼顾孩子发展规则,同时适合你孩子的。对有些孩子来说,做小池塘里的大鱼是最好的。宁为鸡头,不当凤尾,这能让他们有信心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困难吓跑,也能让他们变得强大,同时很有力量感。但如果孩子正在更大的池塘里跟更大的鱼竞争呢?那就帮助你的孩子找到适合他们的课程环境。

•  即使周围所有人都紧张兮兮的,你也要放轻松、看长远。大多数5岁就学阅读的孩子,在9岁时也并不比那些六七岁才学阅读的人表现更好。比尔还清楚地记得,他家女儿5岁的时候,身边有些小朋友已经开始阅读书籍了,他们两口子就有一些轻微的恐慌感。虽然他们知道,孩子在7岁时学阅读要比5岁时容易得多,并且过早让孩子学东西是有害的,也没法产生持久的好处,但他们夫妻还是想知道,自己是否因为让孩子落在了别人后面,进而会危及孩子的未来发展。他们还考虑过要不要让她离开没有学业教育的幼儿园。但他们最终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理念,把她留在了一所不着急学东西的学校,直到四年级,才开始给她布置作业。尽管开局不利,但她还是在26岁时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成为一名成功的经济学家。比尔喜欢讲这个故事,这不是为了吹嘘(好吧,还是有一点点吹嘘),而是为了强调,就算明知到趋势会把你带到错误的方向上,也很难做到逆流而上。

•  请记住,急于开发所带来的任何收益最终都会消失。经常有父母告诉比尔,他们家三年级的孩子正在做四年级甚至五年级的数学题,但比尔从未听过有26岁的孩子吹嘘说,他们要比大多数28岁的孩子更成功。

>> •  不要过分关注高级课程班。如果你以牺牲心理健康和睡眠为代价,让孩子参加更多的高级课程班,其实这对孩子一点都不好。大学生能比高中生从《白鲸》中感悟更多,那是有道理的。如果我们考虑到他们前额皮质在成熟度上的巨大差异以及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情感成熟度上的发展水平,那么就很好理解,为什么随着年龄渐长,大多数学生就能理解和欣赏那些为成年人写的好小说了。复杂的科学理论与数据、量化的概念以及历史的主题也是同样的道理,大多数孩子在上大学的时候都能更轻易地掌握它们。我并不是说15岁的学生就肯定没准备好去上大学课程。我想指出的问题是,当这种情况成为大多数学生的默认设置(如果我没上过五个高级课程班,那我就永远上不了大学),其结果是很有破坏性的。

>> 用正确的方式来测验孩子

>> “测验不仅可以评估知识,还能改变知识。”

>> 不管什么事,只要让孩子、父母和老师变得更紧张,还会降低他们的控制感,那就必然会失败。过分强调考试与测验会让教育走上一条更加狭窄并让人沮丧的道路。

>> 如何把控制感带进学校

>> 今晚怎么做

•  教你的孩子对他们自己的教育负起责来。孩子应该感到能掌控事态,而不是在学校的影响下“被掌控”。请注意,这跟责备那些本来就很拼的孩子其实有很大的区别。

•  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跟老师学东西,要接受这一点,但别怪到老师头上。“库珀老师已经尽力而为了。他只是不知道怎么以你学习的方法来教你。”鼓励你的孩子去思考,有什么东西能激励他去掌握老师在课堂上教的东西。

•  提醒你的孩子要有大局观,成绩没有学做人与学做事重要。

•  在孩子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一定要抵制催着孩子提前学东西的压力,无论是在幼儿园学阅读,在八年级学代数,还是在高中学很多高级课程。

•  建立一个由老师、家长和孩子共同组成的倡议小组,讨论你们能一起做些什么,来减少孩子在学校中的压力体验。还要集思广益,进一步在学校中倡导开展有利于大脑的活动,比如运动、艺术和冥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