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散文生活随笔想法

中国当下的农村人,不改变思想,永远会活得很累

2019-02-15  本文已影响8人  Hello孟大人
图片来自网络

我出生在江苏某地农村,后来有幸考取了研究生,获得了知识和文化。因此,是农村的父母养育了我,我对农村和农村人有很深的感情。每当我在大城市看到一些讲着家乡口音的农村模样的人,我心底总是会感到一阵温暖。

近几年农村的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村里很多人家都买上了汽车,每天很小的镇上马路堆满了汽车,尤其是学校放学的时候,寸步难行。很多城里的电器设备,农村人也都可以用得上。当然,也不需要像过去那样,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的上鱼肉了。

但是,另一方面,农村人在精神和思想上却仍然落后,也没人会认真去思考过这个问题。这与教育程度有关系,但是教育程度不是思想改变的前提条件。我最希望农村人不仅能够在经济生活上过的好,也希望他们能在思想上作很多的改变。因为很多思想上的禁锢,导致很多农村人会活得很累。

图片来自网络

01. 攀比心理严重

可能是因为生活农村,很多人会非常努力的去打拼挣钱,想改变现状,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我觉得这是好的。但这也造成了另外一个现象,大家容易去攀比。为了面子,宁可活受罪,不惜打肿脸充胖子。

我家那边流行红白喜事包钱的做法,俗称“出人情”。去别人家喝酒什么的,包点红包,当作对主人酒肉菜肴招待的回馈,我可以理解。但是,这个红包数额却是高昂的无比。我经常看到自己家里人动不动就是包上一个一千、两千的红包,我奶奶家对她那边的亲戚也是同样如此。包红包还不能自己决定,必定要参考其他家。因为红包不能比其他吃酒的人少。

如果比其他人红包包少了,除了会让请客主人产生看法之外,自己也会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会让人看不起。但与此同时,我又经常看到家里人私下心疼送出去的红包,毕竟对单靠务农为生的人来说,一两千块也是不少的数额了。

我常对家里人说,任何事量力而为就行。像这种人情上的红包,给多少自己觉得合适就行,千万不要去跟别人攀比,每个人的经济情况也不同。何必红包送出去了自己却在家心疼呢。可惜大多时候没人听得进去我的话。

图片来自网络

02. 不知道享受

我以为,中国的父母是全世界最无私,最不知道享受的父母。总是一辈子为子女的事而操心,包括该管的和不该管的。现在住在大城市居民楼里的二三十岁的外地年轻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买不起房,背后都是靠农村父母经济上的支持。可能还要算上爷爷奶奶们的口袋。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不知道这些年轻人当中有多少人真切的了解过西方国家的父母子女的关系。大多数西方国家,父母是不为子女出钱买房的。我听国外朋友讲,顶多父母会去银行作一个担保,但贷款的钱是必须借款人子女还的。大多数孩子在成年后就自己挣学费和生活费了。

我确实挺同情中国农村父母的,至少在经济上,他们对子女是做到了绝对的无私奉献。我就跟父母提过多次,你们对我的该尽的义务早就结束了,我读书结束走上社会后,你们不需要再对我有任何经济上的贡献了,希望你们能够自己多花钱享乐生活。我是发自肺腑之言。

但父母却似乎不能接受,也不能理解。仍一个劲儿的说,没事,我们继续努力,能给你贡献多少就贡献多少。有时我真的为他们的顽固而感到无奈和生气。

我也得提一下我爷爷奶奶。两个人年纪已经快89岁了,仍然种着近10亩的田地庄稼,即便落下一身病,也继续在坚持。近一两年,在大家和我不断的劝说下,减为了5亩地。我仍然在劝说着,希望她们就保持一亩地,种点日常吃的蔬菜,而且是种不需要太累的蔬菜,也当作是日常的身体锻炼。我跟我奶奶说的最多的是:你们挣钱然后再存起来,又不舍得花,你们一生哪里有享乐呢。毕竟人生就短短几十载而已,没有谁能活到200岁,不是吗。城里人在你这个年纪,早就退休享乐了。

我奶奶回答我最多的也是,我们是农村人,不能和城市人比,我们就是应该每天劳作的。听着总觉得可怜。尽管我又不断跟她说,农村人和城里人都是人,大家都是一样的,在享乐上没什么区别,但仍然很难改变她的思想。

图片来自网络

03 亲戚间借钱引起的矛盾

在农村,我见过的因为亲戚之间借钱而引起的矛盾实在是太多,导致兄弟反目,朋友绝交。

今年我家要搞养殖,需要一大笔钱来购置设备。我家里人跟一个经济上稍微阔绰一点的叔叔提出借钱。叔叔有点为难,说后面自己可能也要用钱。我妈对这事一直耿耿于怀,觉得叔叔不够意思,有钱不借。我是举双手赞同叔叔的做法的。很简单,我觉得借钱这事一般只应该发生在重大疾病下救急的情况下。也没有人谁有这个义务借钱给你,包括了亲戚之间。另外,自己明明还有多余的积蓄,为什么还要跟别人借钱呢。这也是我无法理解的一点。

今年又听说两外两个亲戚因为借钱的钱闹红了脸。一个主张钱全部偿还了,另一个主张钱没有还全。你说这事怎么办?要知道,农村人在亲戚之间借钱,一般都是不会打借条和收据得,因为觉得这样做会有伤感情。大家谁都没有留下什么证据,结果就是各自心里郁郁不平,至少好几年得不来往。出于职业敏感,我也常劝家里人,即便是亲戚之间借钱,要么不借,借了可以打一个欠条,免得到时说不清楚。事前都约束好了,避免日后伤感情。同样,几乎没人能真正听得进去。

我真切得希望,我们农村人,能够在经济上稍微宽裕得同时,也能够有力得改变过去顽固的思想,变得会享受,变得不过分在乎面子,不要永远活得这么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