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形成、发展的阶段(1)

2021-01-27  本文已影响0人  尼罗河的絮语

        经堂教育是固定在清真寺内的一种宗教教育。早在先知传教时期,清真寺内就选聘一些有学识的圣门弟子担任教员,教授《古兰经》等课程。后来,随着历史变化清真寺内的教育,一部分已逐步过度到具有多种学科的综合教育,其中有的已发展成正式大学建制;而同时,传统寺院教育也得以保留至今。

      中国伊斯蓝教经堂教育是公元7世纪以来,随着伊斯蓝教传入中国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经千百年风雨,中国经堂教育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1.萌芽阶段——宋元时期。自公元651年以来,伊斯蓝教在中国逐步传播开来。在此期间,阿拉伯、波斯等地穆斯林经海上丝绸之路来华经商者日益增多,有不少人留居中国,有的还在当地联姻通婚定居下来,逐步形成了共同居住区域。哪有穆斯林,哪就有清真寺。而穆斯林参与宗教活动,就必须学念阿语的宗教经典,所以,在清真寺内进行宗教教育是必然的。虽史书少有记载,但史实则是毋庸置疑的。

        2.形成阶段——元明时期。经过人口迁徒和繁衍,源自多民族的中国穆斯林已遍布中原各地。正如宋元时诗人周密记载:今回回皆以中原为家,江南尤多。 这里回回,大致是指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定居的穆斯林。这个时期,伊斯蓝教清真寺已遍布上述各地,当时寺内教职人员被称为“塔失蛮”(波斯语音译,意为‘有知识学问的人’),其职能是主持祈祷、诵经以及经堂教育管理等事宜。

      与此同时,伊斯兰教相继印度、中亚等地传入我国新疆。阿拉伯、波斯等地穆斯林来华路线除了海路,还有陆上丝绸之路。由于新疆周边的国家伊斯蓝化,在新疆从南部地区开始,伊斯兰教也得以迅速传播,相应的经堂教育也有了一定发展。凡相当规模的清真寺,大都设有经学堂,学生们除了在当地求学外,有的还前往中亚和印度求学。他们所学的课程和情况,也影响着内地经堂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此时的经堂教育多从中亚,印度引进,且多用波斯语,并通过波斯语学习阿拉伯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