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儿子的一封信
亲爱的宝贝:
进入初三,进入中考冲刺的你因为每天7.00到校,6.00放学的初三节奏;因为初三大量的课程以及每天,每周、每月大量、密集的考试;因为初三残酷的竞争机制,单科排名、总分排名而大呼吃不消。那天你小大人般的跟我和你父亲提到了出国:妈妈,我们班有个同学因为不适应国内的教学模式,他父母帮他转去外国语学校了,准备去美国。据他说美国的学生生活很幸福,一直在玩,每天很晚上学,很早放学,我也想出国。
晚上,我失眠了。儿子,其实出国只是一个借口,你想要的是逃避,对吗?我想了很久,决定以书信这种方式和你交流。我想让你了解什么是美国的教育?你梦想的学校在美国是否存在?
妈妈想推荐你看一本书《梦想的学校》。它是曾获最高新闻奖“普利策奖的美国记者爱德华·休姆斯撰写的。从2001年秋季开始,爱德华·休姆斯花了一学年时间,在加州一所公立高中惠特尼高中“蹲点”。他在这所学校听课,和学生聊天,采访学生和老师们,还在这个学校教一门论文写作课,甚至也亲自参加考试。一年的体验,让他写成一本书,书名叫《梦想的学校》,此书在2003年出版,全书近400页,只有3大章,他在长达188页的第一章用了这样的长标题:“4是有魔力的数字:4小时睡眠,4杯拿铁,4.0”。这本书描述了惠特尼高中的学生群像: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绩4.0,他们一天只睡4个小时,灌下4大罐拿铁咖啡,为的就是能够熬过一整夜。有人说,惠特尼高中并不代表美国所有高中,惠特尼的高中生也不代表全美高中生。 这本书主要说如下几点:
分层教学,从进校那一刻开始。
不只中国高中生读书辛苦,美国的高中生也很辛苦。他们一年要背超过112磅(约104斤重)的课本;要熬夜,泡图书馆写论文;努力学习,在分班考试中表现突出,进入“提高班”。
竞争,开始于开学第一天。
进校第一天,分班考试!原来,学校将对数学、科学、第二外语等科目实行分层教学,光数学就有五个等级的班, “我们总认为美国教育很轻松。老实说,美国的小学教育几乎是让孩子在玩乐中度过的,但到了中学,压力一下子变大。从分班举措看,谁能否认,竞争其实早在孩子上高中前就开始了。” 美国中学要求学生必修数学、英语、科学(包括生物、化学、物理)、历史等。尽管下午3点就放学,但学生要花大量时间完成作业。有时老师甚至不上课,让学生泡在图书馆查资料、写论文。“答案没有正确或错误,只是你得有insights(见地),并且自成逻辑!美国教育从小强调批判思维,学生压力巨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死记硬背”。“尽管老师说记时间段就可以,但到了考试时,七八十道选择题,答案都很接近……”美国学生明白,必须乖乖“背历史”。除了必修课,美国的中学生还须应对大量的选修课。
拼教育美国家庭不输给中国家庭 。
许多人说,在美国考大学很容易,的确,全美有3000多所大学,几乎可以做到‘全民上大学’。但,如果不是名校毕业,就业依然困难。所以为了孩子的前途,美国家庭拼教育的劲头丝毫不输给中国家庭。
周末,孩子们流连在各大家教培训班。而家教价格不菲,一节课,一小时,得好几百美金。与中国的学生需要应付期中、期末考试不同,美国的考试次数更频繁,并且每次考试成绩,都与“前途”相关。比如,AP课程会在高中高年级时陆续开出,由于课程难度相当于大学一年级课程,通常是“有条件入读”:大部分高中要求学生前两年的平均成绩达到A,甚至A+,才有资格选择AP课程。而这意味着,在前两年的学习中,一次考试失误,就可能让平均成绩从A滑到C,从而与AP课程无缘…… 在这种环环相扣的评估体系下,孩子们对每项作业、每次考试都格外看重。“许多美国家长从小就带着孩子去运动,让他们参加大大小小的比赛。多年后我才知道,他们是通过运动培养孩子们的竞争意识和吃苦精神。”
求“亮点”,疯狂投入课外活动。
美国的中学早晨8点上课,下午3点放学。乍看起来学生学业挺轻松,但现实是,很多学生每天凌晨一二点睡下,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除了完成作业,他们把大量时间投入课外活动,寻找自己“与众不同的亮点”。
阳光之下必有阴影,对一心想要出国的你来说,有必要了解的是,真实的美国留学,不只是那么简单。就算能进哈佛、耶鲁,赴美留学根本不是“逃离学习苦海”的出路。在美国学习,没有捷径,无法突击“优秀”,这是个常识。
所以儿子,直到现在,许多人依然在误读美国的中学生活、美国的中学生。妈妈告诉你了一个真美国。事实上,美国大部分学生刻苦努力,成绩优秀,追求卓越。中国卓越在分数上,美国卓越在分数以及能力上,无论哪里都要求你自身的卓越,你努力了处处都是梦想的学校。
所以儿子,妈妈不希望你不切实际,好高骛远,踏踏实实的把初中生活过得完满,力争考取心仪的高中。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地球那端生活环境如此优越的美国孩子都那么努力向上,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刻苦呢?学习路上,无论多么艰辛,妈妈必会一路相随……
爱你的 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