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亲亲妈妈婚姻育儿

没有人喜欢重复枯燥痛苦的练习,除非唤醒了内在动机

2017-11-30  本文已影响149人  良辰教育

只要你坚持把每个单词抄写200遍,把每篇英语课文背的滚瓜烂熟,把这些英语分级读物都读透,你的英语成绩一定很棒!废话,能做到这些的人,英语还能不好?!

重复的练习,用心专注的练习,不断改善细节的练习,只要孩子做到了,他会取得巨大的进步,每个人都如此,无一例外。

差别在于有的孩子能投入、专注、勤奋用功的练习,即使对他来说,练习也很枯燥和痛苦,但他还是能坚持下去,直到取得成果。遗憾的是,有些孩子不能,他会中途放弃,或者表面坚持,但实质只是应付老师和家长的敷衍练习而已。

能够让人不怕苦不怕累坚持做的,大家首先会想到兴趣。是的,根据很多人的经验,只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总是充满动力勇往直前。所以现在很多家长都说,让孩子自由发展他的兴趣吧。但深入想一想,每个人从童年开始,都会有自己的兴趣,而成年后,所做的事情会发展成四种模样:

兴趣发展象限图

1.感兴趣并擅长;

2.感兴趣但不擅长;

3.擅长但不感兴趣;

4.既不感兴趣也不擅长。

第一种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但我们首先想分析的是第二种情形——感兴趣但不擅长?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2个原因:①不具备发展兴趣的条件(比如贫穷、父母的强制等)②初始的兴趣,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自己主动放弃了深入发展技能。结果就是不擅长!小孩子其实看到很多新奇的事物都感兴趣,兴趣的萌芽与初始的火花很容易产生,但这种火花也许会在枯燥的练习、难以忍受的情绪中熄灭。所以真正难的,是兴趣的发展、深化与持续。

接着看看第三种情形——擅长但不感兴趣。也许是真的天生不喜欢,但更大可能性是在学习达到擅长的过程中,经历、叠加了很多负面情绪,导致感情上不喜欢。有的孩子说我喜欢英语、我不喜欢数学,可能是因为在英语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家长或老师给予的情绪反馈是正面积极的,孩子就把这种愉快的心情和英语叠加,变成了喜欢英语,而数学,可能恰恰经历了很多负面情绪,就叠加为不喜欢数学了。比如一种常见情形,因为某个老师,喜欢上或讨厌某门课,也是因为感情和课程叠加了。如果在父母或学校的强压下,逼迫着学会了某样内容,但是学习的过程,伴随的是烦躁、压抑、痛苦的负面情绪,那这些负面情绪会和事情本身形成叠加,让人不喜欢这个事,即使我很擅长。

说了这么多,其实重点想说的是在这里:你可能因为兴趣而擅长,也可能因为擅长而感兴趣!擅长和兴趣他们是相辅相成、交织而生。孩子对某件事萌发了初始的兴趣,这个时候,要创造环境和条件,让他去学习、练习,并开始擅长这件事,后来擅长就会滋养他兴趣的火花,持续发热。

可即使是自己感兴趣的事,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也会不断遇到自己做不到、不会、很难的情景,这个过程是艰难而痛苦的,想让孩子们一遍一遍重复、专注、不断挑战的去做,这很难,但这又是成长与学会的必经之路。我们都很清楚,只要孩子做到了,不断的练习再练习,他就一定能学会,可现实情况是,有的孩子能坚持、有的孩子会放弃。这些事情的困难程度,对孩子们来说是差不多的,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孩子放弃呢?也许每个孩子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放弃的原因也千差万别,但归根究底,逃不出这两方面:

一、觉得自己不行,做不到:“好难呀,我做不来”

二、觉得付出那么多的辛苦努力不值得:“无聊死了”“我干嘛要做这些呀!”“每天都是这些事儿。”

觉得自己不行,这个是潜藏的内在对话,表现出来的行为,可能是面对不会的事情,感觉很沮丧、焦虑、害怕继续,然后就是慢慢放弃。可你要知道,每个儿童从婴儿期发展而来,他们每个人都学会了这个世界上最困难的两件事:走路和说话。这两件事的困难程度,估计现在都没有科学家能够透彻的研究出来人究竟是怎么学会它的。可是为什么随着孩子的长大,他反而更加胆小、怀疑自己、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呢?这些深藏在潜意识中的对话,就是儿童对自我的认知。这些认知是他的经历、他身处的环境,以及他身边最亲密的人(父母、老师、同伴)给予他的评价和反馈。身边最亲密人的评价和反馈,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每一句对话、眼神、动作都是对孩子的反馈,孩子从这里吸收到什么,他就会从懵懂中逐渐建立自我的认知。有一次小学的交流会上,有个家长问校长:“我家孩子特别不爱学习,只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让他多学点其他的,多写两篇字、多看点书,他是一点不愿意!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其实从这个家长的提问就可以看出,家长与孩子的日常沟通评价,让孩子得到的信息是“我不爱学习”、“我为了完成任务来学习”,孩子是一张白纸,他直接吸收周边的一切信息反馈,不光是语言的,孩子非常敏锐,哪怕你嘴上说着“你真爱学习”,但如果你内心认为这个孩子不爱学习,那你的这种真实评价会通过其他细微的途径,比如眼神、表情、动作、甚至是一种感觉,让孩子直接吸收到。这些逐日累积的评价,在孩子那纯白的思维和心理中,渲染出孩子的自我认知。这潜藏在思维之下的潜意识和人格特质,会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影响着孩子的动机、思维和行动。

另一种放弃的情形,是觉得干嘛要费这么大的精力去做这些事呢?看电视玩平板和小伙伴们玩多有趣啊,这些作业啊、练习啊烦死人了。看到那么多的数学题要做,好多英语单词要记,还要弹琴画画,哎,好多事情和作业啊!当然,作为学生不敢不交作业,但是他可以敷衍啊!看起来都是在做,敷衍可没有那么累,也消耗不了多少精力。敷衍着练习完了,这种低质量的练习,当然效果也不咋样。放弃投入精力去专注的练习,甚至不做练习,表面看来是孩子贪玩、难以集中精力,但内在是孩子不觉得这件事重要、值得。当他真正感兴趣某件事情时,你会发现他的投入和专注让你吃惊。所以,不论任何学习和事情,它本身是客观的,但每个人会主观赋予它不同的意义,这些内在的价值和意义,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

举个例子,当孩子埋头苦背课文时,你问他:“孩子,你在干什么呀?”

第一个孩子说:我在做作业。

第二个孩子说:我在学习、记忆新知识。

第三个孩子说:我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借用周总理的远大理想)

然后三个孩子在学校做同样的事情,背书、作文、练习数学题、参加体育锻炼,当面对重复枯燥甚至痛苦的练习过程时,谁会放弃、谁会坚持?

拥有更高层的、更远大的、唤醒自我实现意识的动机,孩子对未来人生要走的道路就会更坚定、抗挫折能力更强、更加主动积极。

树立远大的理想,这是我们从小听到耳朵起茧的话,但从来不太在乎这话,感觉离我们太远了。确实如此,如果你每天讲道理一样去给孩子说,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孩子一定不爱听!让孩子拥有更加高层次的动机,并不需要讲太多空洞的道理,天天讲也没什么用,更有用的是参与、交流、亲身体验、分享。举个例子,练习写作文,这个需要很多的练习,让很多小朋友都觉得很难。如果把它当成作业,这种动力就弱了点,遇到很难的内容都不想写;如果某天孩子的一篇优秀作文被公开展示,老师表扬同学羡慕,心理的愉悦感和满足感会让他在后面的辛苦练习中更加坚持;如果孩子参加了一场演讲赛,亲自运用作文的能力在演讲赛中表现优异,他会突然发现,原来作文不仅仅是作业,它在演讲、公开发言、表达思想和情感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把作文练好原来这么有用,瞬间练习的动力又被大大加强,练习中那些困难也不再让人难受,反而充满激情的要去战胜它。(微信公众号“儿童认知力与心智发展”,关注学习背后的思维模式。)

还有一种困惑,家长相信孩子的能力,平时也是鼓励居多,孩子也有很强的想要做好的动机,但是,遇到比较难的事情,孩子总是学不会,需要反复练的时候,孩子就很沮丧、烦躁、害怕,后来就慢慢放弃。这种表现的深层原因,还是对自己能做到缺乏自信。这种深层自信的建立,光靠平时的语言交流,力量远远不够。能够直达深处的,还是亲身经历!所以特别重要的是:你要让孩子,至少经历一件困难的事情,这个事情有难度,需要较长时间的坚持,并且你要让孩子亲身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他所获取的进步。这样,深层自信才有建立的基础。

看看学习的S型曲线:

复杂的学习内容,在初期是特别难的,这个阶段面临的心理挑战很大,如果孩子从来没有经历过一次从“缓慢起步期”的不断努力、克服挫败感到进入“快速成长期”的满足与成就感,他总是进入“放弃”那条曲线,那再多的语言鼓励,也难以建立由内而外生长而出的深层自信。

越复杂的学习内容,在“缓慢起步期”所面临的挑战越大,如何运用科学的练习方法,帮助孩子摆脱无效练习的深坑,走出怎么练都没什么进步的魔咒,进入快速成长期呢?

具体内容,我们下篇再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