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三月开中国古代史

每年花30万换取100多年的和平到底值不值?靖康之耻就是答案

2021-02-01  本文已影响0人  津城沐雨

北宋和辽签订的《澶渊之盟》,让北宋和辽维持了100多年的和平,几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最有效的和约,也是经济上最划算的和约。

上一篇文章从经济角度来分析,《澶渊之盟》是一个“稳赚”的和约,花费少,又能维持和平。

不过,从政治角度来看,《澶渊之盟》是个失败的和约,是导致北宋文恬武嬉的主要原因之一,使北宋失去了骨气。为何如此说,我们来看一下。

其一,《澶渊之盟》在心态上直接失败。

大家都知道宋朝是个重文轻武的王朝,但宋朝重文轻武并不是一步到位的,经历了宋朝最早的三个皇帝一步步加深的过程,宋真宗的《澶渊之盟》是最后的敲定。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宋朝在政策上确定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宋太宗赵光义两次北伐的失败,让北宋从心理上产生了“弱者心态”;而宋真宗的《澶渊之盟》,则是把这一心态彻底的由“文件”确立了下来。

从此之后,宋朝君臣在心理上就蒙上了一层阴影,那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是不好惹的,自己是打不过的。

战场上士气很重要,这种心态上的失败,甚至远比几场战役的失败更加严重。之后与西夏的征战,女真人南下时宋钦宗、宋徽宗的“怂包”状态,赵构的软弱投降心态,都和这种潜意识里的弱者心态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澶渊之盟》在经济上看似胜了,却如同一剂慢性毒药,在北宋君臣心里种下,一旦出现新的危机,很容易就会毒发身亡。

其二,《澶渊之盟》让北宋认为花钱就能解决问题,更加不注重军事,忘战必危。

给游牧民族送钱维持相对的和平不是宋朝人的专利,早在汉朝就有了,但唯独宋朝的《澶渊之盟》效果最好,这直接给宋朝君臣一个错觉:战场上打不过,花钱是能了事的。

这种错误的认识,让宋朝君臣更加不注重军事力量的培养。忘战必危,一旦遇到在军事上能完全碾压自己的军队,花钱也解决不了事情,这直接导致了北宋、甚至南宋的灭亡。

比如,在与西夏战争中,花钱了事的心态让宋朝没有收复西夏占领地区的决心,最后给钱了事。

再比如,与金的战争中,不管是即将灭亡前的北宋还是不久后的南宋,都一直想办法用钱解决。宋钦宗为了满足金人,几次无休止地搜刮钱财,把大批大批的女人、甚至包括王妃和帝姬整车整车的送往金营抵债。赵构更是不惜杀掉抗金英雄岳飞,来讨好金人。

金人看北宋朝廷已经搜刮殆尽了,而且毫无还手之力,直接把两位皇帝带走,北宋灭亡;蒙元也是看准了南宋不是自己的对手,早晚能打下来,最终直接灭掉了南宋。

所以,赔钱上贡根本无法维持和平,和约只是短暂的休战,只要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曾经的和约就是一堆白纸。

比如,辽之所以在那个时候和北宋签订《澶渊之盟》,是因为辽孤军深入、大将战死,根本就没有必胜的把握,无法在军事上彻底打败宋军,甚至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所以才和你北宋签订合约。

再比如西夏,也是在自己处于下风时,才与北宋和谈;金朝也是,第一次打汴京发现勤王军队正在赶来,才同意和宋钦宗谈,后来看勤王军队散去,直接灭了你;南宋也是节节胜利,人家打不过你了才和谈占你便宜。

所以,哪怕是城下之盟,那也是因为你还有城下之盟的资本,如果连这个实力都没有,人家会直接灭了你,谁还和你磨磨唧唧。

但是,宋朝和辽签订《澶渊之盟》后,非但没有看成是屈辱,反而是认为成功,不增强军事力量防止悲剧发生,却偃旗息鼓过起了太平日子。如此的和约,早已经不是钱的问题,这是灭亡的开始。

如果宋朝《澶渊之盟》后,能像汉朝白登山之围后那样,休养生息、积蓄国力、发展军事力量,那凭借着北宋的人口和富饶的土地,用不了几十年,完全可以收复燕云十六州,继续开疆拓土也是完全可以的。

但宋朝却把赔钱签订和约当成解决问题的法宝,枕着一堆废纸过上了纸醉金迷的日子,强国强军的事儿啥也没干,就把国库的钱挥霍一空,你不灭亡怎么可能呢?

万不得已情况下的暂时屈辱是可以理解的,但屈辱者不认为是屈辱,甚至觉得自己赚了,还把屈辱当荣耀,那么更大的屈辱是注定的。

对此,大家认为呢?

大家觉得宋和辽的《澶渊之盟》用30万换取100多年的和平值不值?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喜欢历史的朋友随手关注津城沐雨,也可以爬楼翻看上一篇文章对此话题的论述。

感谢大家对原创的支持。

参考文献:

《宋史》,《中国通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