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考,绝对不要动手打孩子
先说结论,不应该。我不是教育专家,也说不出大的理论,做不出长篇大论。只是作为从出生的孩子到现在成为妈妈的体会和见到的人和事经历来总结,不应该,绝对不该。
上次去开家长会,是英语课上表现不够好的几个孩子,老师让家长去学校做家校沟通。英语老师痛心的告诉家长,我问了几个孩子,在家会不会挨打,除了你家孩子其他几个都说挨过打。扪心自问,我没打过,但吼是免不了的。当时作为家长,大家都还挺吃惊的,居然现在这个推崇亲子教育而不是权威教育的年代,孩子或多或少都被打过。
有爸爸提出一个观点,让我们笑过又深思:“我觉得温和教育是对的,但有时候还是需要打一打。”我们很吃惊,为什么还是要打?“因为那样家长才能树立家长的权威。” 老师反问,“要怎样的权威?”大家一时间沉默了,没人能答上来,也没人能想出来。
不说远了,说身边的事和自己。
亲戚孩子高二,绝对是极端叛逆的典型。成绩不错情商极低,父母私下用冷漠自私来形容自己的孩子证明到了伤心欲绝的程度。不关心家人朋友感受,只顾自己,言语暴力,尤其和爸爸合不来,已经有过好几次父子大打出手的情况了。追根溯源道理大家都清楚,老人过份溺爱,父母管教方式不对,母亲过于迁让,父亲却严厉唠叨,加上孩子本身性格倔强也就成了今天很难回去的状态了。
教育孩子,只有一次机会,没有回头的机会,失败的模板只能作为后来人的借鉴。在母亲描述与孩子的一些沟通,能让我们自己学到一些东西。
问:“你还记得小时候你爸爸对你多好吗?你小时候吐奶,他整夜整夜的抱着你拍隔,天冷都洗你的尿布,默默的工作挣钱支持你,给你买好多东西好多书......”
答:“不记得。我只记得小时候他骂我打我,有一次还使劲把我的小车摔了......”
作父母的心寒了,为什么孩子那么记仇,就记得爸爸某次发脾气的样子。我不知道孩子是怎么想的,但和我妈聊起这件事,分析一下,他的回答也并非过份。
我小时候是女孩子里最调皮最霸王的,因此经常挨打。回忆小时候与父亲的温情画面,我只记得两个情形,很小时我们去婆婆那里回来,晚上我坐着“马马肩”或是他背着我回家,路上黑乎乎的,我迷迷糊糊晃晃悠悠的感觉到路灯一亮一暗然后就睡着了。 还有就是小时候他亲妮的方式就是用胡子扎我,但和着烟味我觉得很臭就躲。
妈妈也证实,其他时间他在我的生活中大部分都是缺失的。那时工人都不富裕,除了在工厂上班之外还会接一些外面的活。工人做的都是重体力活,累得没有人形回家哪还有时间管孩子。平时并没有怎么管,一旦要管就是我犯错的时候,脾气臭没有多少好好说理的情形,一言不合就是打。
要问我小时候我爸给我拍嗝,给我洗尿布,我还记得吗?记不得了。亲戚孩子同样,那都是我根本就看不到,也不可能记得的事。我更多的记得,也是小时候被打,不过我也记得小时他上班回家很累。我已经长大,并且有了孩子,对自己的童年和原生家庭有过深入的自我发问和剖析,在内心与过去与父母达成了谅解。
而亲戚的孩子,现在还意识不到苦口婆心,不知道父亲也有不完美。第一次为人父母,不擅言辞的他不懂得怎么与孩子交流才是最好的方式。现在怎么办?我也不知道。我只能通过我自己的回忆来肯定,绝对不要动手打孩子。
1.最现实的一项,小时候能打过,当他长大到初中高中身强力壮的时候,你打不过了,又应该怎么办?打是你最后的一招,这一招失灵了,那时候怎么办?只能撒手不管了。
2.从来没有听谁说过,打是有用的。打一会有用,过一会就没用了。打一次有用,下一次也没用了。既然是低能无效的方式,还要继续用?
3.“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是陈腐过时的观念。那时教育观念落后,周围孩子都差不多,也没有网络,并不知道不打孩子也能成材,孩子也不知道原来别人家不挨打。也就能这样过,现在信息发达了,观念更新了,养孩子这么重要的事,难道还不与时俱进?
4.动物天生就极度渴望情感联结,比起坚硬金属的物体,毛茸茸的物体比较可能建立起情感联结。也是因为这样,儿童更可能紧抱着洋娃娃毯子或是臭烘烘的破布,而不是什么厨具,石头或是木块(来自《未来简史》)。
情感上一样,人类天生渴望爱,平等,尊重。而以家长的权威打孩子,是违背人类真正需求,割裂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的错误方式。幸运的是有的孩子包容谅解了,有的孩子却向爱与包容的反方向去了。
回到之前家长会那位爸爸的问题,“要建立权威”,但怎样的权威又没有人能答上来。家长认可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行为上却没有做到。都是独立自由的个体,谁又是会是谁的权威呢?
我也不是完美的家长,也在慢慢探索,慢慢成长。我认可有效的方式,就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同事理论”。想想,孩子是你的同事,他做得不好的时候,你会打骂同事吗,你会吗?你敢吗?从内心深处真正把孩子看作自由独立的个体来尊重,抬起的手,也就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