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版让精神更明亮

《课文可以这样读》编辑手记

2017-09-04  本文已影响203人  后窗
《课文可以这样读》编辑手记

作者与编辑的密切配合、良好沟通对于一本好书的诞生至关重要。

2017年春节放假前的一天下午,我把《课文可以这样读》的作者曹刚老师请到了编辑部,这是我第二次请曹老师过来和他讨论书稿的问题。

第一次是在初审结束后,我把自己和外审的审读意见综合一下,说给曹老师听,建议他对整本书稿进行重新梳理,删掉几篇我们认为不太成熟的文章。曹老师非常配合我们的工作,又对那几篇拟删除的文章进行了细致的研读,对其中的两篇文章作了修改并建议恢复回来。每次和他联系,他都客气有加,感谢的话不仅挂在嘴边,更是落实了在行动上。

他问我时间节点是多少,我给了他大约半个月的审读周期,我知道他做教研员,有很多事务性的工作要忙碌,看稿也只能在业余时间完成。

曹老师对自己带回去的初校样一点儿也不马虎,虽然书稿回来的时间推迟了几天,但明显看得出他是认真地将书稿梳理了一遍的,有多处修改润色。一个作者对自己的文字负责,就是尊重读者的最好表现。

书稿在出版环节里不断流转,当三校样发排出来拿在手里时,文章篇目已经最后确定,对书稿的语言加工也基本结束,接下来需要我对这次校样进行细致打磨,反复推敲,消除可能存在的硬伤,需要曹老师对我之前做所的两次修改润色进行最后确认。

我把几处改动大且具有典型性的地方拿出来,和曹老师现场讨论,比如《哦!冬夜的灯光》这篇文本解读的标题,我改成了“一群可爱的农民”。曹老师对我的改动表示同意。

本来我想请曹老师拿回去一本三校样通读一遍,觉得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就可以定稿了。曹老师最后还是决定把我看的上一个校样也一起带回去,他说,对比着读更有针对性。这样做,无疑加重了他的负担,除了要判断辨别编辑的修改之处,还要对我未作改动的地方进行修改润色。我知道,他之所以要这样做,是源于对书稿的那份责任心。

我把一份校样也带回了老家,春节假期的时候,除了和父母亲人团聚之外,把这本书稿又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这一遍更加精细化,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不放过,每一句话都反复推敲,在重点之处提出了我的修改意见。春节回来上班以后,我第三次把曹老师请到了编辑部,就我们假期看的第二校样交换了彼此的看法,这次谈书稿给我印象尤为深刻。

曹老师说:“这个春节过得非常辛苦,差不多都用来审校我这本书稿了,细看才感觉有些地方还语言还比较粗疏,思考还不够深刻,需要打磨。我终于体会到编辑工作的辛苦了,我只是看一遍,你们一本书至少要看四遍啊!”

我们笑着说,有些初稿质量不好的书,看七遍八遍也是常有的事,就怕有一个差错存在,影响了图书的编校质量。

“我知道,做老师有桃李满天下的快乐,你们做编辑有什么快乐吗?”在曹老师眼里,我们这个工作除了低头看稿这个苦差事之外似乎应该没有什么乐趣,更不要说成就感了。

我们回答了他的困惑,告诉他,编辑工作苦是苦了些,薪水也不高,但还是有很多乐趣的。比如我们在看校样的时候就是在读书学习,和有智慧的语文人作精神上的交流;比如我们的视野比较开阔,这个平台可以接触很多学界的专家学者,可以经常地向他们学习;比如可以全方位地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听说读写研样样都得行;比如可以结识全国各地的读者作者,广交天下朋友,不论走到哪里,都有朋友……当我们把这些编辑工作的乐趣说给曹老师听时,他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说对编辑工作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在出版这本图书的过程中,与作者的交流沟通始终是顺畅的,愉快的。正是这种及时的沟通与反馈使这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时间上的保证。《课文可以这样读》是曹老师对初中经典语文课文的文本解读,体现了他的文本解读功力,这种功力首先来源于他对文本解读的认识和理解,即注重从语言文字入手对文本进行纵深剖析。其次来源于他笔耕不辍的治学习惯。尽管教研员工作繁琐忙碌,他还是利用业余时间坚持笔耕,对一篇篇课文进行独到的解读;再次,源于他坚持阅读哲学著作所养成的思维能力。曹老师喜欢读书,读书范围不广,却很专精。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知识面,却也从另外一个方面成就了他深透的思维能力。不论是文本解读还是上课,他都能从文本的语言入手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跟着他的思路不断往前走。

《课文可以这样读》这本书值得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人认真读反复读。

河北教育出版社编审张惠之老师在谈到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时说:“编辑一旦遇到更具认真的作者,就没有达不到的最理想的目标。是一大批作者帮助我实现常人体会不到的从内心卸下重任的轻松和快乐。”在一本图书的出版过程中,认真的编辑遇到负责的作者,就好比将遇良才,互相配合,共同努力,一定能为读者奉献出优质的精神食粮。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