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科研路上迷茫,或许你应该想想自己的科研IP

2019-08-06  本文已影响0人  00Taylor

在科研路上,相信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没有自己特定的方向,指哪打哪,感觉很迷茫;做着做着发现自己很孤单:抬眼望去,发现没几个人可以交流;甚至感觉做着做着好像将自己关在象牙塔中,一直在闭门造车;没有资源,做的方向无人问津…每当这个时候,大家可能都会感觉焦虑感一波波袭来,不知道该如何找到一个突破点。

如果大家有遇到过以上问题,或许,本文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这段时间北京的毕加索作品展—一位天才的诞生很火。我们知道毕加索是现代艺术(立体派)的开创者,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但另一方面,毕加索能有如此成就,和他善于营销自己密不可分。他会为了结交皇牌艺术经纪人沃拉德(Ambroise Vollard),不断地替他画像,画像,画像,然后再赠画,赠画,赠画,赠画,最终以自己百折不挠的诚意打动老人家!通过结交诗人兼艺评家阿波利奈尔,毕加索很快收获自己职业生涯中第一篇艺术评论,并通过结交大作家兼艺术品收藏家格特鲁特·斯坦,由此进入巴黎最核心的先锋思想圈。在绘画方面,他意识到必须创作结合当下时代背景和精神的革命性作品,开始立体主义的尝试,并最终开创出彰显时代发展和历史背景的立体主义画作。当别人看他的画时,与别的艺术家的“高冷”不同,他会详细地给别人讲解自己画背后的思考,让别人听了之后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总之,在绘画方面,毕加索除了天分和勤奋以外,也很注意个人品牌的建立和营销。以至于,就像他说的,“我本想成为一个画家,然而我却成了毕加索。”

那么,毕加索的做法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我觉得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踏踏实实的努力和积累,而另一方面,就是要找到自己特定的研究方向,推广并形成自己的IP。

或许大家觉得科研与IP很有距离,但大家想想我们硕士或博士的开题,我们开题时是不是也要差异化,和别人做的不一样呢。这个其实是一种微IP!区别只是大家没有刻意去推广自己。而推广自己的科研IP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首先,当我们获得外界关注时,这种关注其实是一种激励,它会使我们进入一个正循环,因为别人关注,所以自己要更努力,继而得到更多的关注,产出更多的成果。同时,这个IP会像漩涡一样,把这个领域的资源都吸引过来,以IP为中心建立连接和合作。

接下来我以自己例子给大家分享一下如何找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初步打造自己的IP!

首先,我们找方向,要(1)结合前沿科技,时代浪潮!比如得到APP中的《前哨》、《全球创新260讲》等专栏,这些专栏结合每年在美国的风险投资项目,深入分析并解析科技创新的最前沿趋势,如人工智能、混合现实、私人航天、区块链、机器人等前沿科技,以及高科技与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的关系,与我们工业设计专业相关的陪护机器人Paro、表情机器人、社交机器人等。

这些都是我们专业应用与研究的大背景,这种视野的开阔能为我们形成一种大局观和时代观!(2)挖掘自己的兴趣和擅长点!这一点特别重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而因人而异!(3)结合项目。即要和导师的研究项目结合起来,因为这样我们可以从实际的项目中发现问题,从而从理论上着手解决。结合以上三点,即“时代浪潮+个人兴趣及擅长点+实际项目”,如下图所示,三个圆分别代表三个点,中间想交的部分即为我们研究方向!

前面讲了我们该如何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那么,接下来,我们如何打造自己的科研IP呢?

首先,我们需要沉下心来积累,即大量读文献,学习新技能,认真做项目!在学习工作的同时,要主动积极地与别人交流沟通,并总结。等到我们初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后,我们就可以通过以开设专栏(微信公众号,或知乎专栏)的形式打造自己的科研IP。专栏,其实就相当于跑马圈地,开始时可以写自己平时的科研生活,对某个方向的碎片化思考等。虽然前期我们对这个领域的认识较为简陋,但写着写着会发现,我们的知识会渐渐成体系,认识会逐渐深入,因为写作并输出是最好的倒逼自己成长的方法。另一方面,正是有这个专栏,有那么多粉丝,我会觉得自己在这个领域的思考和输出是有价值的,也更有动力,被关注的需求得到满足,从而营造一个正循环的成长进步环境。同时,借着这个专栏,我们也能链接到优秀的同行。这个专栏,至此就成了我们的作品和科研窗口。

最后,讲回到我们提到的科研IP,其实就是找准自己科研的切入点,进而聚焦,在这个方向上持续用力,并通过开设专栏的形式推广自己,最终逐渐形成自己的科研IP!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