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是怎么讲故事的?
导语:要写好一个故事,一是谋篇布局要讲究,要开篇设缺口,文中设悬念,脉络清晰,层层递进;二是注意创造与读者面对面沟通的聊天场景,一个好故事是作者与读者的互动而不是作者的自嗨;三是要尽量人格化设计,为读者创造无限想象空间,因为故事的灵魂就在读者的想象。
观点来来去去,故事常驻人心。文章写得再牛逼、观点再犀利、论点再新颖,可能都不及一个故事来得精彩。
这篇文章对《逻辑思维》第584期《“盛唐”的另一面》进行解剖,试图总结出罗振宇讲好一个故事的三个关键:谋篇布局、互动沟通、刻画细节。
一、谋篇布局须讲究
(一)文章开篇,需设“缺口”
比如,这篇文章的缺口有:
“尤其是讲到唐代税收的部分,读完后很是触目惊心。”
“但是,如果从财政税收这个独特的角度来观察这个时代,你会发现,故事跟我们想的不一样。”
(二)故事开头,需先交代背景
比如,这个故事的背景是,10年间,唐代全国户口总数比隋朝鼎盛时期减少70%,且整体算下来,唐太宗开国时全国的纳税数量只有隋文帝时期的五分之一。唐代的财政缺钱。
除了写故事的背景外,最好还能进一步分析背景发生的原因,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文章在交代了上述背景后,紧接着分析了唐代全国户口总数锐减的原因——国家行政效率低下。
(三)故事内容要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过渡自然,流畅易读
本文故事的脉络是:(1)讲述背景——(2)引出问题——(3)分析问题产生原因——(4)问题是如何被解决的——(5)评析解决方案——(6)引出故事的道理。六个层次,层层递进,且上一层与下一层之间过渡非常自然,毫无牵强感。
比如:
(1)—(2)的过渡是:
“富了和尚穷了庙,朝廷还是缺钱啊。”
当然在背景中也有铺垫:
”“隋朝的财政有那么多人纳税,后来隋炀帝才有本钱折腾嘛”。“很多人没有报户籍,也就不纳税。”
(2)—(3)的过渡是:
“问题不在于缺,而在于为什么缺。枪杆子、印把子都在皇帝手里,缺钱向民间收啊。唐代的皇帝为什么做不到呢?这才是真正有趣的问题。表面上看,唐代是最有可能这么做的。为啥?.....但是你想,这么做的基础是......”
(3)—(4)的过渡是:
“关键的地方来了。当遇到一个大问题时,是迎难而上,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呢?还是找权宜之计,缓解问题?这是一个分水岭。”
(4)—(5)的过渡是:
“这个算盘听起来打得不错,但是很快就出现了问题。”“这同样是一个看起来很好,一执行就走样的政策。”
(5)—(6)的过渡是:
“今天我们回顾这个过程,其实要说的,是做事的一个方法问题。”
(四)讲故事,必设悬念
本篇文章在讲故事的部分,共设有9个悬念,分别是:
第1-2个悬念 /开篇,为了吸引读者读文章
(1)开篇第一段:
“读后真是触目惊心”;
(2)第2段:
“你会发现,这个故事跟我们想的不一样”
(3)第4段,给出隋朝和唐朝的户口数据之后,结尾写
“这也太骇人听闻了吧?”
第3个悬念,一是数据对比的总结,二是引起读者思考“为什么呢?”。
(4)第6段,在明确中央财政缺钱后,站在读者的角度,提问
“为什么唐太宗做不到呢?这才是真正有趣的问题。”
第4个悬念,引出唐太宗不采取正常建设财政的办法解决中央财政的困难,同时也为下文讲唐太宗的权宜之计做铺垫。
(5)和(6)在回答完唐太宗为什么不能从民间收钱的问题后,为下文讲唐太宗如何解决缺钱问题做铺垫。
“关键的地方来了。这是一个分水岭”
“唐太宗虽然号称千古第一明君,但是在这个时刻,他还是走错了路。他选择了找权宜之计”
(7)和(8)第7-8个悬念,为了引出作者对唐太宗措施的评价。
“这个算盘听起来打得不错,但是很快就出现了问题。”
“这又是一个看起来挺好,但是一执行就走样的政策”
(9)第9个悬念,为后文继续讲唐玄宗的故事设铺垫。
“而且你发现没有,这里面还有一个恶性循环的逻辑。”
(五)故事的思路,需沿着读者的思路
纵观全文,作者的思路是沿着读者的思考路径一步一步展开的,比如:
开篇疑问一:
读者:我为什么要读你的这篇文章
作者:因为“触目惊心”,“故事跟你想的不一样”
“读完后很是触目惊心”,“但是,如果从中央财政这个独特的视角来观察这个时代,你会发现故事跟你想的不一样。”;
疑问二:(悬念4)
读者:缺钱,向民间收不就可以了吗?
作者:不能收,因为困难太大。
疑问三:(悬念5)
读者:那怎么办?
作者:两种截然不同的办法。
疑问四:(悬念6)
读者:唐太宗选择的是哪一个办法?
作者:选择的是权宜之计。
疑问五:(悬念7和8)
读者:唐太宗的办法,好不好?
作者:不好。
疑问六:
读者:唐太宗的故事到底带来了什么后果呢?
作者:带来了两个后果。
疑问七:
读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作者:做事的一个方法问题。
总结:讲故事,一方面是要能够沿着读者的思路展开,另一方面是在读者思考的点上,需要设置悬念,让读者往下读的欲望。
二、好故事不是靠讲,而是靠互动
作者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就有很多的地方是和读者互动,感觉就像是和读者面对面聊天:
(1)方法一,构建面对面聊天背景。
下面这几个句子均是和读者互动,用“你”,“你们”,“你想”,“你发现没有”,“你算算”等词,构建面对面的聊天场景。
“你会发现,这个故事跟我们想的不一样。”
“但是你想,.....你得对全国的土地有全面的掌握.......”
“你看,从官职的名字就不体面”
“你想,官员有了升迁的动力和诱惑.....你算算每年有600多个.....”
(2)方法二,在关键点上,写出读者的感受,让读者有代入感,比如,
“你想,十年间,中国人口就减少了百分之七十之多。这也太骇人听闻了吧?”
“枪杆子、印把子都在皇帝手里,缺钱就在民间收啊。为什么唐代的皇帝做不到呢?”
“我们中学就学过,唐代继承的是隋代的租庸调制。简化地说.......,合情合理吧?”
总结:讲故事,不能只是作者单向地讲,更不能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要通过文字来设置一个双向沟通的场景,在此场景中实现与读者的实时互动。
三、有趣是文章的春药,更是故事的春药
有趣是文章的春药,所有人都喜欢有趣的东西。所以,文章一定要有趣。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有几处就写得非常好玩。
(1)方式一,拟人手法的灵活运用。
采用拟人的写法,一方面能够更形象生动地刻画出角色的立场和态度;另一方面,以对话的形式表达,仿佛读者是在看一出表演,而不是毫无生机的文字,能给读者更广泛的想象空间,进而使其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简单说就是......,而是拨给一批土地和钱,你们自己经营去吧。对啊,朝廷的心思明摆着,土地是财富之母,每年都有收成,而且钱能生钱,你拿着钱不是可以放高利贷吗?这以后每年的办公经费不就有了吗?朝廷干嘛还要兴师动众收税呢?”
“每个部门派9个捉钱令史。你们每人拿五万钱,去放高利贷,赔了得罚,完成任务的就给奖赏,连续一年都能完成任务,就升官。”
(2)方式二,巧用连续反问句。
第一个引用的是连续三个反问句,朝廷的目的和理直气壮的神气跃然纸上;第二个引用的是连续两个反问句,将捉钱令使的得意和无所谓的神气写得非常传神。
“你拿着钱不是可以放高利贷吗?这以后每年的办公经费不就有了吗?朝廷干嘛还要兴师动众收税呢?”
“朝廷不就是要利息吗?好办啊,强迫商人贷款不就行了吗?”
总结:讲故事,要生动 、有趣、形象,切忌平铺直叙、死板。那如何做到有趣呢?就像这篇文章,作者采取拟人的手法,将角色人格化;二是连续反问句,让角色的神态、形象跃然纸上;三是将平铺直叙的语言变成对话的台词,让读者感觉是在看一场演出,无限放大作者的想象空间。
四、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从《逻辑思维》第584期《“盛唐”的另一面》中解剖到的写故事的方法。:一是谋篇布局要讲究,要开篇设缺口,文中设悬念,脉络清晰,层层递进;二是注意创造与读者面对面沟通的聊天场景,一个好故事是作者与读者的互动而不是作者的自嗨;三是要尽量人格化设计,为读者创造无限想象空间,因为故事的灵魂就在读者的想象。希望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