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仪式感

2017-01-30  本文已影响341人  李明_日拱一卒
人生需要仪式感

一谈到仪式,我就想到“套路”、“形式主义”,我打心底里是拒绝的。但有两种仪式,我一定会抽时间去参加——婚礼和葬礼。参加婚礼是为了祝福一对新人开始新的生活;参加葬礼是对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尊重。

当我参加了七八个朋友的婚礼后,我自己有点审美疲劳了,因为婚礼仪式上全是婚庆公司的套路,环节千篇一律、串词雷同,我顿时累觉不爱。轮到我自己结婚的时候,我甚至都想着不办婚礼。

前几天看了一篇微信文章《年味越来越淡是从我们越来越随便开始的》,讲的大意是:我们生活水平高了,新衣服和美食等不在那么稀缺,我们对老传统越来越随便,我们不必等到过年才能享受到物质给我们的快感。

过年对我们来说似乎是形式重于内容了。

小时候,欢欢喜喜过年的同时,我对大人们的那一套迂腐、繁琐和无趣的礼节感到深恶痛绝。我当时就想,长大以后,我绝对不这样。现在看来,我似乎有点矫枉过正了。缺乏对仪式的敬畏感,导致我们对待时间和生命都太过随意。

维基百科上对“仪式”的解释是:“仪式,是对具有宗教或传统象征意义的活动的总称。”我们在毕业典礼上,告别人生中的一个时期,走向新的生活;我们在结婚典礼上,感恩天地和父母,许下天长地久的承诺;我们在葬礼上,缅怀逝者,感受生命的短暂和世事无常。仪式的象征意义本来就是大于内容的,而人们的攀比和猎奇之心却让我们舍本逐末。

人生需要仪式感

人生需要仪式感。仪式让我们明确角色的转变,警醒时间的流逝,重申对生命的尊重。人生需要仪式感来定位自己在时间长河中的位置,人生需要仪式感铭记自己的承诺,人生需要仪式感来将自己清零。

怎样获得仪式感?首先,对时间和生命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敬畏之心,是我们对未知世界产生的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觉。面对时间之海,我们生命的长度渺小得不值一提。有了敬畏之心,我们对待仪式、传统和文化的心态会变得更谦卑和平和。其次,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仪式是需要强烈身份认同感的,只有具有相同的身份或者认知才会产生强烈的仪式感。再次,“仪式感”的个性化设置。仪式感可以通过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节点(比如,每天晚上或者每月底)或者任务节点,进行一个特定的活动来获得。现在社交网络如此发达,你还可以通过朋友圈,微博和微信等方式,发布你的仪式。日积月累,说不定就能在特定的人群之中形成认同感。那么,你就创造了一个“仪式”。

好的仪式能让人产生身份认同感,并从中获得成长,而差的仪式只会让人感觉空洞乏味、浪费生命。所以,我们在强调仪式感的同时,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增加仪式的数量和频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