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大义考

燕可伐与章-这人可以揍,但我没说你可以揍《孟子大义考》

2022-09-13  本文已影响0人  震词

本章的背景是齐国的北邻燕国起了内乱,齐国上下在是否进攻燕国这个问题上进行讨论,具体可见齐人伐燕胜之章齐人伐燕取之章

这时齐臣沈同以私人身份征求孟子意见,问燕国是否可兴兵讨伐。

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

孟子答道:可以,为何?燕国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然后经由先王一代一代传承给子哙,子哙哪能说送人就送人,此举置周天子和先王于何地?同样,子之身为人臣,不得周天子钦命,也不该受让君位。

接着孟子举例子,就好比有个人你沈同很喜欢他,你敢不经宣王就把自己的爵禄让给他?对那个人来说,他敢不经宣王就接受你的爵禄?不能,所以子哙谬也。

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仕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

虽然不清楚此番对话在伐燕的决策上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但结果是齐国出兵了,这时有人就问孟子,听说齐国讨伐燕国,您是赞成的,有这回事吗?

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

没想到孟子矢口否认:没有这回事哦,当时沈同问我燕国是不是可以讨伐,我说是,他就真去伐燕了。他要是接着问我,谁可以讨伐燕国,那我就会回答非天吏而不可伐燕。

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

孟子又举起例子来了,现在有个杀/人/犯,如果有人问他该不该杀,那肯定是该杀。但如果问,谁可杀之?那就要回答说,掌刑的士师可以杀。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齐国不承王命就去讨伐燕国,和子哙不承王命即行禅让是一个道理,皆不合礼制。一国讨伐他国,必是名正言顺才可,然后纠偏扶正,齐国攻打燕国,以错纠错,我怎么会劝说别人做这样的事?

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孟子把齐国视为施行仁政的理想国,他未尝不想能像伊尹辅佐商汤那样让齐国得有天下,所以他是认可齐国攻打燕国的,只有这样,仁政才可以在普天下施行。攻下燕国后,宣王问孟子要不要趁机吞并燕国,孟子回答道如燕民悦则取之,这分明就是在这件事上投了赞成票。子之在燕国的统治不得人心,齐国进兵时燕国军民皆欢欣鼓舞,连孟子自己也说燕民“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所以齐国得以五十天就攻下燕国。攻下燕国后,诸侯要共同起兵讨伐齐国,齐宣王害怕,问计于孟子,孟子说有何可怕,“臣闻七十里为政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商汤七十里可得天下,齐国地方千里怕个甚么?所以燕国可以打,但要在礼制的框架下,以道义和民心向背为标尺来做,如此,则齐国为天吏,燕国便伐得,否则齐国便打不得燕国。

但这里还有个问题,我们日常的交流都是有一些双方默认的共识存在的,比如一个男同志捂着肚子问你附近是不是有厕所,虽然他没有明确提及,你也会明白他是在找男厕,共识的好处是彼此间的交流不用那么费劲,不用像谈判一样把所有要素都拿出来让双方明确下来,缺点是聊着聊着可能会聊出坑来。

沈同的问题里虽然没有提及齐国,但很明显他问的就是齐国是不是可以打燕国,难道一个齐臣来替秦国、魏国来发问不成。孟子当着沈同的面说可以打,到了别人那里又说沈同的问题是燕国可不可以打,我说可以打,但沈同没问清楚啊,我说燕国可以打,但我没说齐国可以打燕国。这就有点招人恨了,这事让沈同知道了,他会怨自己没问清楚还是会记恨孟子话说一半?所以我们在日常交流中,也要注意这些可能产生误会的点,在意识到别人可能不清楚对话里某些共识或关键信息时要善意地提示对方或者把某个点说清楚,避免误会的产生,这样才是有效的沟通。你不问,我不说,这样的沟通方式还不累死。

我是震词,如果你觉得我写得还不错,欢迎点赞评论加关注哦,文章内容尊重任何形式的反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