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翻译

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前提是?选对书!

2017-12-09  本文已影响0人  10e5874bdc9f

经常收到推荐法律翻译教材的请求。我表示每次看到类似“老师我可以看这些教材吗”的问题,内心都很惶恐。首先,“我”是谁呢?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英语爱好者?希望提升语言能力的律师?你的语言水平怎样?法律背景有没有?不同人,需要选择不同的游戏玩法。其次,自打跨进法律翻译的圈子,我还真没学过什么教材。让我荐书,一不小心暴露了学渣本质可咋办?

然而,选书的确是件人生大事儿。作为学渣中的书呆子,某些原则性问题还是可以拿来说说的。比如,我觉得一本好书应该长这样。

深度剖析

选择任何书,首要标准是努力站在知识源头。什么是知识源头?行业权威、一手信息、某瓣评分8.5以上、畅销不衰经典款,都是知识源头的迹象。同一领域的书看多了,会发现大家都在叨逼叨用相似的话说同一件事儿,然而每个人的心智水平不一样,每本书的思考深度就不尽相同。站在知识源头让你可以接触到深度思考的书,深度思考的书可以帮你站在巨人肩膀上进步。

怎样算深度思考的书?一本好书应该分析本质而不是描述现象,应该解决问题而不是只提出问题,应该带读者抵达不曾到过的高度,看到更加深邃、宏大的风景。

具体到翻译教材也一样。随手摘几段法律翻译教材的内容,大家感受下。

“减译是指减去原文中具有的,但目标语言表达不需要,且减去也不影响原文表达意思的词。将中文翻译成英文或把英文翻译成中文时,为了表达通顺的需要,减少词语是一种重要的手段。……翻译实践中,至于到底应该减少哪类词,或者减少多少个词,并没有特定的规律,需要由译者按照原文和译文的表达及上下文来确定。”

紧跟其后的,是对增译的介绍。

“与减译相对,所谓的增译就是指增加原文中没有的、但目标语言表达所需要,且增加也不影响原文表达意思的词。与减译的翻译方法类似,在实践中,到底应该增加哪类词或多少个词,并没有特定的规律,需要由译者根据原文和译文的表达来确定。”

减译和增译的分析如出一辙。首先是指出现象,翻译中存在减(增)词现象。其次是界定概念,减(增)词就是不影响原文语义的情况下减少(增加)词汇。最后表示无奈,减(增)词没有特定规律可寻。

读完好生绝望呢。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儿(what/是啥),却不知道它从哪里来(why/为啥),要到哪里去(how/咋办)。就好像去医院瞧了病,被告知:对啊,你是生了病。又被告知:没啥好办法,回家养着吧。

其实这病能治。但这家医院治不了。

物理学家费曼老先生说了:

I learned very ear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knowing the name of something and knowing something.

人家取得这么大成就,就是因为早早看破了the name of something和something不是一回事儿啊。咱也不能自暴自弃。以减词为例,好生琢磨一下,至少可以深入到以下几层。

1. Why/为什么要减词?追求简洁流畅的表述。

2. How/如何实现简洁流畅的表述?删除不必要的重复。

3. How/如何删除不必要的重复?这个问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即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不必要的重复?

3.1看动态。由于翻译过程中调整句式结构,原文的某些句子成分在译文中不言自明,例如承前省略、蒙后省略的情况,自然可以删除。

3.2看静态。由于译文本身的语言特点不同于原文,导致在一种语言中习以为常的表述在另一种语言中天然冗余,例如中文喜欢没有实际语义的类别名词,照搬到英文就是不地道的中式英语,此时也可以果断删除。

这样的分析可以一直深入到不想玩为止。所以说,规律不是没有,恰恰相反,规律性很强呢。

系统思维

深度分析可不可以凭借一己之力成就一本好书呢?恐怕不能。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不缺优质内容,但缺系统化的优质内容。

工作中碰到一个很好玩的现象。我在文章中说,好的翻译应该力求简洁,马上会看到可爱的小朋友在翻译中一通狂删,助动词、介词、代词统统不见了。我在文章中说,英文语言逻辑应该由果及因,马上看到可爱的小朋友在翻译中一通调整,所有条件句都被后置了。力求简洁没错,由果及因也没错,但如果我哪天再写一篇文章,说法律语言为求表述到位应作必要重复,英文偶尔也要由因及果,那也是对的。

因为任何一个技能或学科,都是系统化的。系统有好坏之分,一个好系统不可能只有一个面向。文章受篇幅所限,往往只能选取一个要点、一个面向进行分析,有时难免给人以偏概全的误导。

说点实用的。对一本书来说,有个简单的判断标准——拿到之后先看目录。如果目录结构清晰、条理分明,大概率这会是一本好书。如果目录思维跳跃、内容重复,通常不要期待作者会在正文部分华丽蜕变。当然这个标准不是绝对的。实际看到的书,也不乏结构体系混乱但内容分析深刻的,或者体系条理分明但内容生拼硬凑的,可见写书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我们深陷浮躁的时代。身边充斥着有用无用的教程、攻略、速成班。三周突破法律英语、拿下红圈所offer只要这几招、月入10万不得不看。这类内容层出不穷,撩拨着读者的神经,让人血脉偾张,顿觉生活美好、前途无量。可惜读完之后,你将被迅速打回那个无能的原形。

按图索骥总是容易的,自己判断应该走向哪个方向却很难,而这才是修炼的重点。这种修炼,恰恰是需要系统做支撑的。一本好书应该带你具备系统化思维,看到更完整的画面。

立足实践

有了深度思考的素材,有了极具条理的框架,革命仍然尚未成功。好想法要密切联系现实才能发挥作用。

摘取一段对长句拆分的分析:

“拆分长句的过程中,有一些拆分的标志。第一,句子中有标点符号的,可以从标点符号的位置,将句子分隔开。第二,句子中有连接词的,可以将句子从连接词处进一步分割;所谓的连接词包括表示逻辑关系的词,比如and、or、but、however等;引导从句的词,如that、which、when、where、while等。第三,句子中有介词短语的,比如at、for、in等介词所引导的介词成分,可以对介词成分进行进一步的分割。”

看到这段吓出一身冷汗。

为什么呢?拆分长句是翻译的难点,也是我在审稿中被折磨最多的地方,而折磨我最多的方式是啥?姑且先看看这个之前用过的例句:

Software means Licensor’s proprietary computer softwareandsoftware security devicesprovided by Licensor under this License.

原翻译:软件指许可人所专有的计算机软件和许可人在本许可下提供的软件安全设备。

修改后:软件指许可人在本许可下提供的许可人所专有的计算机软件和软件安全设备。

有人说,那不是因为连词,而是因为句子太长理解有难度呀。来,咱再看看这个:

Full nameandtitle to be confirmed

原翻译:全名职位待定

修改后:全名职位待定

小朋友们折磨我的主要方式,就是看到标点、连词等语言符号后情绪失控。修饰A还是A B?这可是个大问题,也是翻译测试屡试不爽的大坑。大到超长句,小到短语,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本质原因都一样。

断句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判断。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断句必须至少以一个完整的句子为单位判断。实践中,即便某些情况下恰好可以在标点符号或者连接词的地方断句,这些语言符号也绝对不是靠谱的断句标志。

好的观点,必须扎根于实践,并且经得起实践检验。

期待惊艳

好了,进入划重点环节。

说了这么多,中心思想只有一句,不管是法律翻译教材还是任何一本书,如果正好碰到一本,它有深度、有系统,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或许可以期待惊艳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