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教学研室

禅者的初心(6)

2022-08-12  本文已影响0人  晓云感恩自在

10 静坐于烦恼之中

当你到禅堂打坐时,也许会觉得自己做的是很特别的事。你的丈夫或妻子在睡觉,而你却来坐禅!你在做很特别的事,你的伴侣却是个懒骨头。这也许就是你对禅的理解。但是看看青蛙吧!一只青蛙的坐姿就像坐禅,但它却不会有任何坐禅的观念。如果有谁打扰它,它就会露出鬼脸;如果有什么昆虫飞过,它就会伸出舌头,“啪”的一声把昆虫吃掉。这跟我们的坐禅一样,没什么特别的。

砖块也能磨成镜子?

马祖道一是位很有名的禅师,他的师父是南岳怀让禅师,而南岳怀让禅师则是六祖慧能的弟子。南岳禅师看到马祖禅师像一座大山,或像只青蛙在打坐,就问他:“你在做什么?”马祖禅师答道:“我在坐禅。”“你坐禅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开悟,为的是成 。”南岳禅师捡起一块砖,在石头上磨来磨去。

马祖禅师对于师父为何要磨砖感到不解,便问道:“师父在做什么?”南岳禅师答道:“我要把它磨成镜子。”马祖禅师吃惊地问道:“砖块怎么能够磨成镜子?”南岳禅师回答说:“如果砖块不能磨成镜子,坐禅又如何能成 ?你不是想成 吗?

性并不存在于你的平常心之外。当一辆牛车不走,你是要鞭打牛还是鞭打车?”

不管你做什么,都是坐禅

南岳禅师的意思是,不管你做什么,都可以是坐禅。真正的坐禅不只有在禅堂里。如果你的丈夫或妻子在睡觉,那也可以是坐禅。如果你老想着:“我在这里打坐,而我的另一半却在睡觉!”那么就算你盘着腿在这里打坐,仍然不是真正的坐禅。各位应该始终像只青蛙一样,那才是真正的坐禅。

谈到这则公案时,道元禅师说:“当马祖成为马祖,禅就会成为禅。”当马祖成为马祖,他的坐禅才会是真正的坐禅,而禅也才会成其为禅。怎样才叫作“真正的坐禅”?就是当你是你的时候,不管你做什么,都是坐禅。哪怕你是“躺”在床上,一样可以是坐禅。反过来说,就算你是在禅堂里打坐,如果心不在焉,我也怀疑各位是不是真正的自己。

迷失自己,烦恼于焉生起

还有另一则著名的公案。有位山冈禅师,常常喜欢喊自己的名字。他会高喊:“山冈?”然后又自己回答:“有!”“山冈?”“有!”他一个人独自住在一个小禅堂,不会不知道自己是谁,但他有时却会迷失自己。每当他迷失自己时,他就会喊道:“山冈?”然后回答:“有!”

如果我们能像只青蛙的话,就总会是我们自己。但一只青蛙也会有迷失自己的时候,这时它就会哭丧着脸,而当有昆虫飞过时,它会快速伸出舌头,“啪”的一声把昆虫卷住,然后吃掉。

所以,我想青蛙经常会喊自己的名字。你也应该这样做,哪怕在禅堂打坐时,你有时也会迷失自己。当你昏昏欲睡,或者当你的心思开始游荡,你就会迷失自己。当你觉得腿酸,心里想着:“我的腿怎么会这么酸?”那时你就迷失了自己。

因为迷失了自己,烦恼对你来说就会成为真正的烦恼。当你没有迷失自己,哪怕你碰到麻烦,都不会觉得它们是什么烦恼。你只需静坐在烦恼之中,而当烦恼成为你的一部分,或者当你成为烦恼的一部分,就再也没有烦恼可言,因为你已成为烦恼自身,那烦恼就是你自身。如果是这样,就不再有烦恼可言。

与烦恼合而为一

当你成为四周环境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把自己叫回到当下来),就不会有烦恼可言。但是当你的心游游荡荡,那你四周的环境就不再是真实的,你的心也不再是真实的。如果你只是个幻相,那你四周的一切也会是个雾蒙蒙的幻相。一旦你身在幻相之中,幻相就会没完没了。你会生起一个又一个的虚妄观念。

大多数的人都活在幻相之中,他们被烦恼卷住,并企图想要解决烦恼。但活着无可避免地只能活在烦恼中。要解决烦恼就是要成为烦恼的一部分,与烦恼合而为一。

所以你要鞭打哪个?是马还是车?你要鞭打哪个?是你自己还是你的烦恼?但你一开始问“要鞭打哪个?”这个问题,就代表你的心已在四处游荡。如果你不问问题而只是确实去鞭打马,那么车子就会动起来。事实上,车和马是一而不是二。当你是你,就不存在要鞭打马还是鞭打车的问题了。当你是你,坐禅就会是真正的坐禅。

当你坐禅,你的烦恼也会跟着坐禅,万物也会跟着坐禅。只要你是在坐禅,那么,即使你的另一半是躺在床上睡觉,他/她也同样是在坐禅。但是当你没有真心坐禅的时候,你和你的另一半就会成为相当不同、相当分离的两造。所以说,只要你是真正在坐禅,那众生就会在同一时间修习我们的禅道。

只管做,别问结果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应该经常呼唤自己,查核自己。这点非常重要,这样的修行应该时时刻刻地持续,毫无间断。我们说:“黎明夜中来。”这表示,黎明与中夜是没有缝隙的。在夏天过去之前,秋天就已经来到。我们应该以这种方式来理解人生,我们应该带着这种理解来修行,来解决我们的烦恼。

你应该只管磨砖,别管磨的结果,这就是我们的修行。我们修行的目的不是要把砖磨成镜,带着这种理解去生活是最重要不过的事。这就是我们的修行,这就是真正的坐禅,因此,我们才会说:“吃饭时吃饭!”

你知道,你应该吃眼前的食物,有时候你并没有真正在“吃”。你的嘴巴是在吃东西没错,心思却飘到别处去了,你对嘴里头的东西食不知味。你在吃饭时能够专心吃饭,一切就都顺顺当当的。不要带着一丝丝的忧虑吃东西,那表示你就是你自己。

当你成为你,你就会以事物的本然面貌看待它们,与周遭浑然为一。这才是你的真我,这才是真正的修行,是青蛙的修行。

青蛙是我们修行的一个好榜样——当一只青蛙成为一只青蛙,禅就会成为禅。当你把一只青蛙了解得彻彻底底,就会得到开悟而成 ,而你也会对别人(丈夫或妻子、女儿或儿子)带来裨益,这就是坐禅!

11 空性使你理解一切

开发你自己的精神”,这意味着你不应在自己之外寻寻觅觅。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禅修的唯一方法。

闪电过后,夜空仍只是夜空

一般来说,我们都喜欢从各种管道搜集信息,以为这是增加知识的方法。但实际上,这种方法到头来往往让我们落得一无所知。与其搜集一堆知识,你更应该反过来把自己的心清理干净。心一旦清干净了,真正的知识就是你已具有的。

如果你以一颗清净的心来聆听我们的教法,就会把这些教法当成你本已知道的事情,并接受它们。这就是所谓的空性或全知,也就是无所不知。当你无所不知的时候,你就会像一片夜空。有时会有闪电一下子划过夜空,但闪电过后,你就忘掉它了,除夜空外不留下什么。天空从来不会对突然响起的雷声感到惊讶,当闪电划过天际,你也许会看到一片奇景;当我们拥有空性,我们就随时准备好观看闪电。

如实接受事物的本然面貌

中国的庐山以云雾缭绕驰名。我没去过中国,但想必那里的名山很多,而观赏白云或白雾在山间缭绕,想必也十分赏心悦目。但尽管赏心悦目,中国的一首七言绝句却这样说道:“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尽管“及至到来无一事”,但潮浪依然波澜壮阔。这是我们本应去欣赏事物的方式。

所以,你应该把知识看成你本已知道的事来接受它。但这并不表示你应该把各种信息当成你自己看法的回声,而只是说,你不应该对任何看到或听到的事情感到惊讶。如果你只是把事物当成你自己的回声,你就没有真正看见它们,没有以它们的本然面貌去接受它们。

所以,当我们说“庐山烟雨浙江潮,及至到来无一事”时,我们并不是拿它与我们看过的山水来比较,然后心想:“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以前就看过类似的景观”或者“我画过的山水比它还要美,庐山根本算不了什么!”这不是我们的方式。如果你准备好如物之所如地接受它们,你就会像接受一个老朋友一般接受它们——尽管是带着一种新的感受。

我们也不应贮藏知识,而应跳脱知识的羁绊。如果你搜集各式各样的知识,这样的收藏或许很好,但那不是我们的方式,别拿这种收藏在别人面前炫耀。我们不该对任何特别的东西感兴趣,如果你想充分欣赏某个事物,就得先忘却自我,像漆黑夜空接受闪电的态度一样来接受它。

在空性中,不同语言也能沟通

有时候,我们会以为根本不可能去了解不熟悉的事物,但事实上,没有任何事物是我们不熟悉的。只要我们是活在绝对漆黑的夜空中,只要是活在空性之中,那互相理解就总是可能的。

只要坚定不移就可以了

如果各位想要了解 法,就必须非常有耐性。但我却想要找出一个比耐性更贴切的字眼。“坚定不移”说不定是个更贴切的字眼,坚定不移不用什么特别的力气——你只消如实接受事物的本然面貌就行。

对于没有空性观念的人来说,这种能力看似为耐性,但在实际上,耐性有时却是一种不接受的态度。了解空性的人却总是能以事物的本然面貌接受它们,他们能欣赏一切,不管做什么,都能以坚定不移来化解烦恼。

“忍”是开发我们精神的方法,“忍”也是我们持续修行的方法。我们应该总是生活在空寂的天空中,天空总是天空,尽管有时会出现云朵或闪电,但天空本身是不受打扰的。即使开悟的闪电从天边划过,我们也应该把它忘掉。

我们应该为下一个开悟做准备,我们需要的不是一次开悟,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开悟,如果可能,最好是一剎那又一剎那的开悟。这才是真正的开悟,它既存在于你获得开悟之后,也存在于你获得开悟以前。

12 说你想说的话

透过禅修来体验实相

我们说话时,总牵涉主观的意向和情境因素,所以完美的表达是不存在的,任何语句多少总是有所扭曲。然而,我们仍然必须透过师父的话来明白客观的事实本身,也就是明白终极的事实本身。所谓“终极的事实”,指的并非永恒不变的事实,而是每个当下的事实。你可以称之为“存在”或是“实相”。

透过直接经验可以理解到,实相正是我们禅修的目的,也是我们研究 法的目的。透过对 法的研究,你将了解你的本性、心智机能,以及呈现在你各种活动中的真理。但唯有透过禅修,你才可能直接体验实相,以及明白各种开示的意义。

严格来说,实相是不可说的,但尽管如此,身为一名禅弟子,你还是必须努力透过师父的话直接去了解它。

忠于自己,打开自己

师父的直接开示不只存在于他的话语之中,他的行为、举止都同样是他表达自己的方式。禅宗很强调行为举止,但所谓“强调行为举止”,不是指禅要求你按照某种规矩行事,而是指你应该自然而然地表露你自己。禅道极重视坦率。你应该忠于自己的感受,忠于自己的心,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应该毫无保留,这样子可以让对方更容易了解你。

听别人说话时,你应该把所有的成见与主观意见摆在一边,就只是聆听对方说话和观察他说话的方式,不可以有太多对与错、善与恶的价值判断。我们应该只是聆听和接纳,这才是我们与人沟通的正确方式。

但是通常,我们听别人说话时,都只是听见自己的回声,你听到的是自己的意见。如果别人的意见与你相合,你就会接受,否则你就会拒绝,甚至没听进耳朵里去,这是沟通经常存在的一种危险。

另一种危险是拘泥于言词的表面意义。要是你不能了解师父言词的真义,很容易就会被你自己的主观意见所蒙蔽,或是被某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所蒙蔽。你只会把师父的话当成字词,而没有了解字词背后的精神,这一类危险经常存在。

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

父母与子女之所以难以有好的沟通,因为父母总是高高在上。父母的考虑几乎都是出于善意,但说话的方式却往往不是那么妥当,而且显得片面、不切实际。我们每个人都有习惯的表达方式,难以按照环境的不同而有所调整。如果为人父母能够视情境不同而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那么在教育子女时就不会有危险,不过,要做到这一点是相当困难的。

哪怕身为禅师,也还是会有一些极为个人色彩的表达方式。例如,当西山禅师斥责弟子时,他习惯说:“你滚!”没想到有一次,一个弟子竟然把他说的话当真,离寺他去!西山禅师的用意并不是驱逐弟子,那只是他告诫弟子的一种方式,“你滚!”的意义相当于“你要当心!”。如果父母有这种习惯的话,子女就很容易产生误解,这种危险总是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因此,一个聆听者或一个弟子必须把心清理干净,以避开各种扭曲的可能。一颗充满既定观念、主观考虑或习气成性的心,是不会对物的如实之相有所敞开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坐禅:把心清理干净,除去它与所有事物的关联。

做自己,才快乐

保持自然并以善解的方式体察别人所说的话或者所做的事,这实在是很困难。如果我们刻意调整自己去迎合别人,就不可能保持自然。不要刻意迎合别人,最重要的是如实表达你自己,这样你才会快乐,别人也才会快乐。透过禅修,你将获得这种能力。禅不是某种花俏、特殊的生活艺术,我们的教法只是要人们在最确切的意义下过活,在每一个当下为此努力,这是我们的禅道所在。

严格来说,我们唯一能研究的,只是我们在每一个当下所做的事。所以,我们应该把全副身心贯注于手边的事情。我们应该忠于自己,特别是忠于自己的感觉。要是别人说的话让你不高兴,你应该把感觉表达出来,但不必加上任何额外的评论。你可以说:“抱歉,我不高兴。”不必再多加一句:“都是你害的。”你也可以说:“很抱歉,我正在生你的气。”你无须在生气时说你并不生气,你只要说:“我在生气。”这就够了。

打坐是最好的沟通

真正的沟通是以彼此的坦率为基础。禅师都是非常直性子的人,要是你不能透过师父的话直接了解实相,他也许就会对你挥棒子了。他也许会这样说:“你搞什么鬼啊!”我们的禅道是很直接的,但事实上这不是真正的禅,也不是我们传统的方式,只是我们觉得打骂的方式在某些时候会更管用些。

然而,最好的沟通方法也许还是只管打坐,什么都不说,这样你就会了解禅的全面意义。如果我对你棍棒相向,直到我迷失了自己或直到你死掉,仍然还是不够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只管打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