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不关心蔬菜,我只关心你——拆解《情商》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是英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句之一。
一句话道破了什么是同理心。
今天我们主要拆解丹尼尔戈夫曼在《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中提出的同理心概念。同理心,即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
通俗来讲,就是分辨出他人的各种情绪,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问题来了解同理心。
1、同理心和同情心有什么区别?
2、为什么说同理心的培养必须从婴儿时期开始?
3、为什么说缺乏同理心是杀人犯的普遍特征?
第一个问题:
同情心是指对别人的遭遇感到同情,但并没有体会到和别人一样的感受。
同理心起源于一种对他人困扰的身体模仿,个体通过模仿引发相同的感受。
同理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婴儿时期。心理学家发现,婴儿在意识到自己相对于他人是独立的个体之前,会为同情而苦恼。
看到别的婴儿流眼泪,他自己也会哭,看到别的宝宝手指受伤,他也会把手指放进自己的嘴里,看自己是不是也受伤。还有的宝宝看到妈妈哭了,也会摸自己的眼睛,尽管他其实没有哭。
婴儿这种行为被称为动作模仿,而同理心的原义就是动作模仿。
同理心这个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蒂奇纳最早使用,用来形容感知他人主观体验的能力。
第二个问题:
随着青少年犯罪率的提升,心理学家通过关注这一现象发现,犯罪心理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同理心的缺失。
婴儿时期,父母尤其是母亲与孩子培养协调的同理心,可以使他在成年后具有饱满的感情,减少冷漠。这里的“协调”主要是指,婴儿在与父母互动时,他的情绪会被父母待之以同理心,会被人所接受并得到回应。
心理学家认为,亲子之间无数次重复协调一致或者不协调的时刻,塑造了孩子成人以后对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情感期望,这种影响也许比童年时期重大事件的影响更加深刻。
协调,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要对孩子的行为、情绪做出回应。宝宝发出咿呀咿呀的声音,妈妈也发出同样的声音,或者是相同的声调,配合宝宝。 宝宝摇晃手里的玩具,发出了响声,妈妈也摇晃玩具做出回应,让宝宝知道自己的情绪受到了回应。
但是,粗心的父母往往不懂得或者是忽视了对宝宝情绪的回应。当宝宝的开心、哭闹、要抚摸拥抱等情绪得不到回应时,他就会开始回避表达情绪,甚至可能不愿意在感受相同的情绪。
妈妈对宝宝的活跃不作回应,宝宝最终会变得消极被动。
因此,婴幼儿时期,注重宝宝同理心的培养,会直接影响他成年后的情绪、情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第三个问题:
同理心研究专家马丁霍夫曼认为,道德的根源在于同理心。
正是因为与潜在受害者——比如遭受痛苦、威胁、贫困的人,感同身受,愿意与之分担痛苦,才促使人们行动起来帮助他们。
而那些犯下罪行的人,通常缺乏同理心。他们无法感受到受害者的痛苦,因此会为自己的犯罪行为辩解开脱。
强奸犯辩解“女人其实希望被强奸”‘如果她反抗,只是欲拒还迎’。伤害儿童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伤害儿童,只是为了表达爱。
而对于精神错乱者,则无法感受到任何同理心,对自己犯下的行为没有丝毫的悔恨之意。他们对自己行为将会受到惩罚毫不关心,由于他们本身不会感受到恐惧,他对受害者的恐惧和痛苦也不会产生同理心。
今天我们通过回答这三个问题,认识了同理心以及重要性,也就是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是情商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