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店
三里店,这是农村的习惯叫法。以前从桂林城中心往郊区算,路程在三里地有一个驿站,还有五里店、七里店等等。当时,三里店这个地名在桂林还是有不少人知道的,它几乎成了郊区的代名词。
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三里店的变迁,见证了桂林城市的变迁。
桂林很幸运,有一条美丽的漓江穿城而过,三里店就在漓江的东边,以前这周围的地方,基本上没有开发。
许多城市,大多有河流穿城而过,都是依水而建。一般来说,河西开发得早些,这其中有什么缘由,我上网查过也看不出个的所以然来。但现实是这样,如上海这个大都市就有一条黄浦江,很早以前有一个说法: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明显浦东要比浦西落后得多。如今,随着上海浦东新区的建设,改变了历史。
过去桂林也是这样,市中心在漓江的西边。繁华的商业区,文化体育场地和稠密的城市居民点,一条贯穿城南城北的十几公里长的中山大道,都在河西。我从小在城北生活,工作后在城南,对于河东的地方了解甚少。
不过,也有几次交集。一次是上初中时,学校组织学生到河东的一处农业基地搞课堂实践活动,我们从叠采山下的木龙古渡,坐渡船到对河去。还有一次,我读电大时,也是从木龙古渡坐船到对岸,再向北沿着江边小道走一段,到达电大教学点市经济干校。这条路线,我走了三年,但也只是沿着我家(我上班的工厂)、渡船、学校三点一线。当时,这片地方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郊区,一点没有城市的样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河东地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得益于在漓江上重建和新建了几座桥,方便了交通,拉大了城市框架。
以前,桂林有一句老话:南北一条路,东西一座桥。一条路指的是中山路,一座桥指的是解放桥,这句老话形象地描述了桂林的旧况。
解放桥始建于1939年,由中正桥改名而来,建桥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1944年,日军为打通南北交通线入侵桂林,为阻止日军进攻,该桥被城内守备部队炸毁,于1946年修建浮桥,解放初期又在原桥址上重修钢木结构大桥。现在见到的解放桥是1999年重建,于2001年国庆节通车的。
解放桥是漓江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它见证了桂林的历史发展变化,在之前要到河东去只能靠渡船或靠众多船只连接的浮桥通过。此后,随着桂林的经济发展和交通需要,在漓江上又建起了漓江桥、净瓶山桥、虞山桥、南洲桥、龙门大桥,按每座桥相距两公里计算,漓江上的六座桥梁,使河西和河东紧紧相连,不仅方便了市民出行,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地处河东的三里店周边地区的建设。
三里店的名字叫得更响亮了,只不过从郊区的代名词变成了一座新城的代名词。
甲天下广场、国际会展中心、体育场、商贸中心和学校医院等一大批文化体育和服务基础设施相继建成,一个个高尚小区的陆续开工建设,四通八达的路网通车,标志着一座新城的崛起。
![](https://img.haomeiwen.com/i3233048/9f775d88980566ee.jpg)
广西师范大学、中级人民法院等单位从老城区迁到这里,总部在首府南宁的南城百货在甲天下广场旁开设,浦发银行、民生银行等新兴股份制银行纷纷在这里设立网点,商铺、餐馆开设之密集甚至超过了河西。
![](https://img.haomeiwen.com/i3233048/b257094de5059f5c.jpg)
这里还是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集中着桂林市的高新和新兴产业,一座座写字楼里集聚着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里更象一个移民城市,居住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在这里到处充满着生机活力,城市管理水平也比老城区上了一个台阶,新城有新貌。
![](https://img.haomeiwen.com/i3233048/14c17d3305501687.jpg)
对于河东三里店地区的变化,我的中学同学治宁最有发言权。他从下乡插队回城,在漓江机械厂工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他就下海经商,在老城区承接过装修业务。三里店新城建设开始后,他抓住了商机,先后投资味道制造、鑫海影院、歌巢等餐饮、娱乐等企业,成为我们中学同学里的姣姣者,他的企业发展是与新城的变化发展同步的。
治宁在位于河东龙隐路上的老干所里,改建了一个小院。这里鸟语花香,绿树成荫,我喜欢到他的小院来走一走。聊聊天,说说话,日子就过得舒坦些。每一次来小院,我不论是打滴滴车,还是骑共享单车,总能感到三里店地区的变化,我是越来越喜欢这个地方了。
三里店,你不再仅仅是一个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