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篇社会热点

精准扶贫凝聚力,高校当先放异彩

2017-11-29  本文已影响49人  Superjasonlee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总结到,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中国共产党创新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以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的突出成就,书写了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最伟大的故事”,在国际社会赢得了高度赞誉。

        精准扶贫,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更是我党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在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凝聚社会的每一分力量,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又好又快取得成效。而高校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可以在其中大放异彩。

       用思想工作扶贫是高校助力精准扶贫的核心。

众所周知,扶贫工作的难点之一,就在于一些贫困地区的农牧民由于文化素质不高,存在“等、靠、要”等错误思想。正所谓“扶贫先扶志”,尽快帮他们摆脱思想观念上的落后贫困,祛除思想上的贫困根源,培养他们敢于直面困难、勇于迎难而上的信念和意志,才能实现真正脱贫、杜绝返贫。

        高校都配备着理论知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教师,让这些教师走进扶贫工作的一线走进基层,充分发挥自身的理论优势,向基层干部讲解理论知识,向广大群众普及十九大精神和扶贫相关的各种知识,必然对扶贫工作大有裨益。而且,高校中的广大学生,也可以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不仅可以用年轻人的朝气与活力感染困难群众,传递希望和勇气,对广大青年学子来说,也是一种宝贵的社会实践经验,让他们更加真实的认知这个社会,对青年学子们的成长也是增益良多。

        用知识技能扶贫是高校助力精准扶贫的途径。

        高校的核心作用之一,就是传承知识和技能。而广大困难群众,之所以深受贫困之苦,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资源匮乏导致的知识和技能的匮乏。如果高校师生能把群众所需的知识技能送到群众中去,无疑是雪中送炭。帮助困难群众掌握一项谋生技能,利用专业知识帮助贫困地区打造一项扶贫产业,尤其是利用好互联网和金融工具这两种力量倍增器,实现产业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必将极大地提高扶贫的效率和质量,让贫困地区具备“造血功能”,更好更快的实现彻底脱贫。

         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国农村小微金融的开拓者尤努斯教授,在1974年遍及全国的大饥荒中,面对课堂对面的门廊里正在饿死的民众,深刻的反思“复杂”“高雅”的经济学原理该怎样帮助这些水深火热中的贫民。于是尤努斯教授创办了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利用现代化的金融手段,依托非营利性的深入农村的银行网络,向贫困百姓发放小额贷款资助他们自主创业。

        带着真心扶贫是高校助力精准扶贫的关键。

        《礼记·大学》有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正心诚意,惟有满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才能真正的深入到困难群众中去、深入到艰苦的扶贫一线去、深入到贫困地区去。感贫困群众之所感,急贫困群众之所急,才能发现精准扶贫的发力点,真正的把精准扶贫工作做好做实。

         河南卫视的一项专题节目《脱贫大决战(第二季)》中,河南省新蔡县狮子口村驻村“第一书记”原玉荣,原本是新蔡县交通局运输管理股的副股长。驻村以来,与家人聚少离多,皮肤晒得黝黑,居住的小屋中放的几箱方便面就是她的一日三餐。两年中,贴钱修路、定规章、学校改厕,光纤入村、通自来水、整治环境、办厂分红、流转土地发展绿色蔬菜产业,一桩桩一件件,每一桩都是实事每一件都无小事。村民们待她像家里人一样的那种亲切和热情,是只有带着真心去扶贫的人才能赢得的殊荣。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未来接班人的摇篮,也肩负着促进社会发展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古人云“教学相长”,高校的师生带着理论到群众和实践中去,又带着思考和经验回到教学工作中来,形成一个正向激励的良性循环,将让广大困难群众和高校师生实现“共赢”。发挥好高校师生在精准扶贫工作的巨大作用,定能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梦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