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校长的“乐”
—诱人日进
曾国藩一生有名垂青史的三件大事:平定太平天国、兴起洋务运动、培养人才,其中培养人才这件事我觉得是非常了不起的。
他在京城做官的时候,就认为国家强盛靠的就是人才。“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
唯才是举—他对于有学识和有天才的人,来者不拒,各路人才,想当官的、法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师等等,总之,当时中国一流的人物,都被他的品德和声誉吸引。
筑巢引凤—曾国藩先办学校,就是他的幕府,所谓幕府,即幕僚班子或者说助手班子。他的幕府规模很大。有记载,幕僚总数前后将近500人。而一般官员的幕僚,不过数十人。
曾氏幕府的特殊不只在于其大,更在于它很像一个学校。这个学校的校长,就是曾国藩。
曾校长的幕府既储备人才,也培养人才,他一辈子求才、爱才如命。
他有自己的用才策略,分三步,第一步:求才。他说,“山不能为大匠别生奇木,天亦不能为贤主更出异人”,而“大约上等贤哲,当以天缘遇之,中等人才,可以人力求之”。
他行军打仗,每到一个地方必贴出告示,“询访英贤”,广为访察,称“如有荐举贤才者,除赏银外,酌予保奖”。凡推荐人才的人都可以得到经济上的奖励,具一技之长者,必设法留用。
第二步 观察
每有投效者,曾国藩先发给少量薪资以安其心,然后亲自接见,认真面试。
这里要特别提到李鸿章,李鸿章和曾国藩渊源颇早。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他的父亲李文安是曾国藩的同年,哥哥是曾国藩的财务总监,因此年轻时曾入都拜在曾国藩门下学习文章。李鸿章文笔出色,“每落笔,藻采纷披”,颇得曾国藩青睐。曾国藩发现这个年轻人明敏有识,进取心极强,将来必成大器。
李鸿章24岁中了进士,但在弃文从军后业绩不好,在1858年投奔曾校长来了。
前面说的,曾国藩对前来投奔的人都有一系列的录用流程,先面试再观察,他对李鸿章一视同仁—观察谈话,还要借具体事项来考察实操能力。李鸿章顺利通过考核,进入正式培养阶段。
曾国藩认为,人才“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天生大才极少,中等以下人才都可通过培养教育造就出来。
千里马可遇而不可求…从此,曾校长把这位小自己整一轮的徒弟带在身边亲自调教,手把手指导。李鸿章这个人身上缺点和毛病确实多。他智商高,才华出众,从小又一帆风顺,因此待人接物,不免盛气凌人。
说曾校长每天一大早都要和学生们吃早饭,李鸿章有睡懒觉的习惯,对早起这个习惯很不适应。一天他撒谎说头疼,卧床不起。曾校长知道他是装病,大动肝火,接二连三地派人催他起床,学生姗姗来迟,曾校长整个早饭过程一言不发,直到吃完了,说了一句话:我大营所尚,只有一个诚字。意思是批评李鸿章“不诚”。
表面上看是吃饭闲聊,实际上是曾国藩向学生传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读书心得。
李鸿章从此日日早起。曾校长身体力行,努力以自己的表率来影响李鸿章、尽心尽力地把李鸿章培养成为自己的接班人。
曾国藩一生用人,有一个宗旨,那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全力给他们制造发展的机会。由曾校长培养出来的人多数功成名就、官至大臣总督巡抚等等不胜枚举。学生们对这位校长感激终生。
英国历史学家包耳格曾经说:“曾国藩是中国最有势力的人,当他死去的时候,所有的总督都曾经做过他的部下,并且是由他提名的。如果他曾经希冀的话,他可能已经成为皇帝。”
曾国藩曾说过“君子有三乐”,其中之一便是“宏奖人才,诱人日进”。曾国藩内心深处很热爱这个教师工作,甚至比做官还要热爱。
我读《曾国藩传》,受益匪浅,前后写了三篇读书笔记,也录了小视频分三个主题:拙、律、乐。希望大家看了有一点点收获!
就像润总说的:前人的思考,我们的阶梯。
因为一本书,爱上一个人,曾国藩于我算其一;这就是读书的魔力吧。走进他的人生,读到他的尚拙、折服于他一生笃行的自强自立自律,读到他的大智大为,实在感动和佩服。
大家读书快乐,读书节快乐!